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郭东波
时下正值农历谷雨时节,在吉林广袤的黑土地上,在丰饶的松嫩平原上,处处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伴着轰鸣的马达声,一台台农耕机具来往穿梭不停,新型城镇化的劳动者,新时代的农民正在用勤劳和汗水抢抓又一个播种季。
习惯了清晨锻炼身体的吉林市孤店子镇大荒地村村民老张,指着不远处水稻育秧温室说,今年他们附近几个村大田机械化耕种率较去年又高了一大截儿。两年前,老张一家三口的土地以每公顷1.55万元的价格流转给村里的企业。耕地流转后,老张靠种田的手艺在村里企业上班,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老张的爱人则在新村物业上班。这一年到头,一家三口,国家粮食直补、土地流转费,加上上班工资,“咋也能整到5万块!”。聊到这几年的变化,老张不无幽默地套用了几句流行语:“政策蛮给力!自己也是蛮拼的!这幸福啊!也是满满的!”
“‘推进城镇化首要是让农民真正受益、感到满意!’——省委书记巴音朝鲁这句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至深的话,始终鞭策着我们。”谈到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省级示范镇——农安县合隆镇副镇长、陈家店村党委书记林青远感触颇深,“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试验田,我们责无旁贷,吉林省委书记的话是我们做好城镇化工作的试金石,已化作我们工作中的自觉行动和新常态!”
正是这样“抓铁有痕”,几年来,吉林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互动发展,秉承因地因时,层级、错位发展的理念,从强化政策配套规划引领、加快长吉一体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着力推进具有吉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政策配套规划引领发展
城镇化,对于地处内陆的农业省份吉林并不陌生。但多年探索过程中,始终萦绕着些许困惑和纠结。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吹响了向新型城镇化进军的号角。
这号角犹如鼙鼓催春。吉林人深知,站在新的起点,迈上新的征程,如何走得稳、行得健,既急不得,更等不起。唯有只争朝夕,迎难而进是不二选择。
为加快全省城镇化建设,早在2010年吉林省就出台了《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探索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小城镇发展模式,2013年8月,吉林省印发了《深入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示范城镇建设工作方案》和《支持吉林特色城镇化示范城镇建设的若干政策》。
上述方案和意见甫一下发,便极大了激活了吉林全省各个层面的热情和与潜力。户籍、土地、保障、金融等省直部门立足自身工作特点,毋须点将,主动而为,一批适用、管用的配套措施纷纷出笼,各地贯彻落实示范镇建设的方案和具体举措亦纷纷亮相。40条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吹皱了民间资本这一池春水,一时间战略投资者纷纷抢滩登陆示范镇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
2014年8月7日,吉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通知明确指出,《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吉林省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和战略性规划。深入推进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是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制定实施《规划》,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吉林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加快振兴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吉林篇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这是一部立足老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的基本省情的鸿篇巨制,是全国新型城镇化大棋局中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吉林模式,是全国新型城镇化百花园中馥郁芬芳的吉林味道。
就在《规划》发布的同一天,为落实吉林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把生态城镇化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吉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吉林省生态城镇化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指出,以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约束,以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构建生态产业模式为动力,以可持续的生态安全格局为支撑,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围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构建可持续的城镇化格局和空间形态,走出一条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优化、生态文明的城镇化道路。
2015年2月16日,在实施《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吉林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总体规划》新鲜出炉。
从2015年4月1日起,长白山林区持续了65年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在这一天戛然而止。悠长的“顺山倒”倏然远去,油锯、集采拖拉机和运材车辆的轰鸣声都将成为封存的记忆,一度被过度索取的疲惫山林从这一天开始“休养生息”。这将为《吉林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总体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夯实绿色发展的屏障和烙印。
2015年4月9日,吉林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和说,吉林省正在实施一项浩大的生态工程,拟投资56亿元人民币,将西部主要河流与203个湖库泡塘连通,以恢复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这无疑将为《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供强大的生态保障。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吉林全省上下一心,部门、地方同频共振,联手演绎协奏曲。“一群三组团、两轴一环”的城镇化形态格局已呈现出清晰的轮廓。
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蒋超良表示,吉林省各县(市)要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调整和完善县域发展各类规划,体现各自优势和特色,努力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
另据了解,为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全省振兴发展的“一盘活棋”,打造带动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引擎,《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总体规划》正在有序编制。
长吉一体化构建中部崛起
长春,吉林省省会,人口380万,高校云集,一汽坐落于此,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382亿元。
吉林市,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市区人口近200万,产业和生态基础雄厚,吉林石化生长于斯,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53亿元。
两座主城区相距不足百公里的特大城市,2014年以不到全省占比22%的人口却实现了全省58.9%的地区生产总值(吉林省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3803.81亿元),这在全国并不多见。由此也就不难理解,长吉一体化在推进吉林新型城镇化中的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了。
推进长吉一体化发展,是吉林省委、省政府“十一五”末期做出的重大决策,其基本出发点是通过促进城乡体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6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为全省城镇化及区域发展创造经验和提供示范,为吉林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打造核心引擎,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发展打造坚强腹地,率先实现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奋斗目标。
经过“十二五”以来的发展,长吉一体化效应初步显现。
2011年11月,长春、吉林联手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集聚各方面资源和要素,组建政产学研战略联盟。
据介绍,到“十二五”末期,长吉两市汽车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计划超过1000亿元,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00亿元,新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0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东进西连,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包括哈大铁路客运专线、长吉城际高速铁路、长吉北线土门岭至吉林段、长吉高速扩容改造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和投入使用,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不断完善,为两市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便捷的交通,使得两市社会生活联系日益密切,一小时生活圈初步形成。尤其是长吉城际高速铁路的通车,实现了长吉两市40分钟通勤,极大地促进了一小时交通圈范围内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的高效流通和配置。
随着国家新城镇化规划中哈长城市群建设的向纵深挺近和长吉图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长吉一体化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对长吉一体化的战略定位亦愈加理性而明晰。
在吉林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上,巴音朝鲁强调,长吉两个特大城市的发展,要在合理控制单一规模的基础上,向周边地区疏解功能,通过功能定位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打造都市圈,并最终形成中部城市群。
这次全会,与时俱进地、更加精准地界定了长吉两市重点推进6个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长吉新区联建机制,加速两市中间带的隆起。二是建立健全产业融合机制,推动产业协作与集群发展。三是建立健全科技合作机制,形成自主创新的合力。四是建立健全投融资协调机制,多渠道筹集开发建设资金。五是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调动合作各方积极性。六是建立健全行政对接机制,打破区域分割与行政壁垒。以长吉两市的一体化发展带动长吉都市区和中部城市群的加快发展。
由此,长吉一体化进程再次提质增速。
2015年2月26日,旨在强化长春、吉林两市腹地支撑作用和联动发展的新局面,创新实施长吉图战略的重要载体,打造哈长城市群发展的新引擎,助推长吉一体化的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应运而生。
作为吉林省政府的派出机构,牌子加挂在长春高新管委会的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规划控制区总面积为3710平方公里。示范区将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增强互联互通能力,按照同城化理念和适度超前原则,加强示范区、长吉两市和延边州之间的城际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打造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在内的快捷城际交通体系,创造便捷的交通条件。充分利用产业基础优势,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打造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医药健康、冶金建材、光电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推动长吉之间的产业对接和配套协作,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融合发展的一体化格局。
行动是最好的注脚。示范区的牌子刚刚挂上,总投资12亿元,全长50公里,路基宽度21.5米,设计时速80公里,双向4车道的长吉北线土门岭至吉林段一级路旋即通车。至此,连接长吉两地的南北中3条公路全部实现无缝对接。
“长吉北线的通车对高新北区的发展和工业企业项目落地将起到推动作用。”吉林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推进长吉一体化的进程中,在长吉北线,以道路建设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幕已经拉开,示范区项目建设将产生质的飞跃。
下转D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