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助力吉林省新型城镇化

作者: 黄汝舟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郭东波
黄汝舟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郭东波

    近年来,吉林省在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建设进程中,积极探索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工作体系,将积极就业政策延伸到农村。在推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进程中,选择人流、物流相对集中的结点乡镇(行政村)或企业密集的工业园区,以半小时为时限,方圆2公里为半径,建立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逐步将城镇就业创业指导、用工信息发布、就业扶持政策等服务内容延伸到农村,让农民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公共就业服务,形成具有吉林农村地域特色的“半小时就业服务圈”。经过3年多试点,基本形成了“机构建制到村、网络覆盖各地、政策惠及城乡、服务保障同步”的城乡就业体系新格局。
    “2012年我省在通化县建立首个试点,2013年增加了长春市双阳区以及磐石市两个试点,2014年我们在全省每个市(州)选择一个县(市、区)确定了8个试点单位。”吉林省就业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全省已建成11个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试点。通过将劳动保障机构建到村,就业服务送到村,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划到村,职业技能培训进村,让村民真正享受到了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就业服务。初步实现了从背井离乡到守家在地、从城乡有别到城乡均等、从游击散打到集团作战、从靠苦力挣钱到技能上岗等农民就业上的“四个转变”。这位负责人表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村人口由“农民”转变为“市民”后,只有让他们有业就,有钱赚,才能让他们生活得有质量、有尊严。
    据该负责人介绍,2014年吉林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4.02万人,完成年计划108%,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61万人,完成年计划117.4%;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98万人,完成年计划119.6%。全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8.73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2.2%;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3612元。

创建平台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搭建供需平台,促进转移就业。几年来,吉林省人社厅、省总工会、省妇联等部门每年都联合开展“春风行动”暨送岗下乡对接活动,不仅在启动仪式上发布企业用工信息,提供农民工政策、劳动仲裁、劳动监察、小额贷款、创业项目咨询等服务,而且发动各行政村劳动保障协理员走家串户进行针对性的宣传与动员,使全省的农民朋友,不出家门就能够掌握当地乃至全省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全部信息,大多数的农民朋友掌握转移就业的基本能力,营造了浓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氛围,为每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挥基地凝聚作用,优化返乡创业环境。为适应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需要,吉林省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加大了扶持创业力度。几年来,全省共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183个,创业人员共3.94万人,带动25.2万人就地就近就业。
    以产兴城、以业聚人。吉林省围绕汽车、化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加工,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数量不断扩大的民营经济主体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省内吸纳就业的主体,使农民兄弟就地就近在家乡高质量就业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目前,吉林省实际拥有的市场主体企业数量达到246.63万户,从业人员合计达到420.4万人。
    长春市灯泡电线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汽车电线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现有的7500多名工人大多来自周边农村。在这里打工多年的高玉娇说:“现在收入4000多元,‘五险一金’啥都有。城市生活很好,自己正在努力希望能在城里扎下根。”
    长春市围绕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和幸福长春建设,制订了创业促就业工作五年规划。五年内,全市将指导建立100个规范化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孵化创业项目3000个以上,培养选拔并成功扶持1000名“草根创业带头人”,引导扶持5万名个人创业者成功创业并直接带动20万人实现就业。
    梅河口市大力扶持农民自主创业,为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已累计为农民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达300笔,金额达3000万元,累计带动就业2000余人。
    榆树市是闻名全国的产粮大市。近年来,该市在依托龙头企业和畜牧业,解决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转岗,实现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上也做足了文章。2014年,仅该市五棵树镇就有6000多名农民工与本镇和周边一些企业签订聘任制工人的劳务合同,8000多农村劳动力从事畜牧业生产,8000多村民搞蔬菜大棚生产,另有2000人从事企业产业,全镇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4.2亿元。
    从“背井离乡”到“守家在地”,吉林省农民实现了务工持家两不误,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新型城镇化能够支撑起创业梦、安居梦、市民梦。

构建半小时农村就业服务圈

    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吉林省进一步加强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地严格落实“县(市)有就业服务局、乡镇有人社保障所、村里有人社工作服务站”等工作要求,安排经费,落实编制,配备人员,完善各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机构。
    目前,吉林省8500多个行政村配备了劳动保障协理员,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3%。各试点县、区已经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就业工作机构,建立了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所(站),主要乡(镇)和工业园区建立了服务功能齐全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了以2公里为半径、30分钟为时限的“半小时农村就业服务圈。”
    自2013年起,省就业服务局在全省开展了高质量就业示范行政村创建活动,并连续两年被纳入全省民生实事。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创建高质量就业示范行政村100个,实现转移就业94644人,自主创业7123户,带动就业26856人,示范村农民人均年纯劳务收入达到7727元。
    通化县每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专门设置了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窗口,统一规范了所有村级平台工作场所、门牌、标识、图板等,实现了全县“农村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全覆盖。
    “截至目前,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已录入72.4万农村人口、47.4万农村劳动力的详细信息。在延边州,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民,只要刷一下身份证,就业部门就知道你是不是失业了、是否为就业困难人员、需不需要就业培训、可以享受何种就业优惠政策、是否符合小额贷款申贷条件等。”敦化市就业局副局长佟敏介绍说,不论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大家享有同样的获取就业服务的机会,这极大弥补了农村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实现了从‘城乡有别’到‘城乡均等’的转变。"

强化组织引领实现“集团作战”

    针对过去农民工一个人不好找工作,“单兵作战”维权难等问题,吉林省调动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工作积极性,每年专门从省级劳务输出专项资金中拿出100多万元,作为各级驻外机构承担劳务输出工作的专项经费。目前,全省5个省级、2个市级、5个县级驻外办事机构都设立了专门从事劳务输出工作的机构。通过筛选,吉林省人社厅在省外建立了85个劳务输入基地。通过采取政府主导、中介机构组织等方法,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民打工靠“亲朋帮带”,自发、盲目外出务工的局面,变无序外出务工为有序输出。
    吉林省注重发挥民间组织作用,突出“有序”和“多元”,积极开展培育农村劳务经纪人试点工作。
    2014年,吉林省就业服务局在长春市双阳区、舒兰市、安图县采取“挖掘培育、职业培训、鼓励扶持、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工作模式进行试点,建立了一批劳务经纪人队伍,提高了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逐步实现劳务经济市场化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去年,吉林省培育了建筑、电工、工程加固、蔬菜种植等50多个行业3000多人的劳务经济人队伍,提高了劳务输出的组织程度。
    梨树县现有劳务经纪人300名,每个劳务经纪人都较好地发挥了带头引领作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仅去年前9个月,全县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就达23.3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29.4亿元。
    吉林省农城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广山介绍说,他们公司正致力于搭建施工队伍找工程、在建工程找队伍无缝对接的平台,做到既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更要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2014年该公司向省内多个工地有组织地输送了1000多人的农民工兄弟,今年将在农民工技能培训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从“游击散打”到“集团作战”,这种转移就业上的转变,增强了农民工外出就业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也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据了解,仅2014年全省有组织的跨地区劳务输出达48.79万人。

强化培训实现“技能上岗”

    “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学什么”。吉林省通过扎实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就业水平,增加工资性收入。
    吉林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培训课程体系,针对农民工培训政出多门、资金分散、培训效果不够明显等实际,以整合培训资源为抓手,在试点单位率先实行了同一地区、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统一的政策,让有限的培训经费花在刀刃上。
    同时,吉林省人社厅还通过创新培训模式,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开展农民技能培训,让农民不出村(屯)就能自主培训。仅2013年,参加人社部门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培训人数就达12.1万人次,接受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呈现技能与素质“双提高”的特点,培育了“双阳家政服务”、“舒兰技工”、“吉林保安”、“公主岭电工”、“延边小棉袄”、“通化月嫂”等全国知名劳务品牌20余个。
    去年长春市双阳区在“春风行动”和“城乡劳动力大培训”两个专项就业服务活动中,开展了素质引导、技能提升与定单定向培训,共培训城乡劳动者2.4万人次,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本地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3600人,跨地区劳务输出1.52万人。
    2014年,吉林省各级团组织与用工单位通力配合,针对新生代进城务工青年举办专业订单式培训,培训结束即就业,全年开展培训120次,解决就业11800人;团省委与金融部门联手继续发放“邮青时代”,全省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实际发放贷款41176.4万元,贷款人数达12432人。
    梅河口市职能部门联合市委党校、民政、妇联、团市委、科协等部门,有针对性对农村青年、妇女、复转军人等开展各类创业技能培训1720人,促进农村劳动者的技能提升和转移就业。
    公主岭市的人社、农业、教育等10个部门和5个定点培训机构,共设置了20个培训项目。仅去年上半年,就组织培训2220人。
    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增强了本领,提升了素质,被转移就业人员实现了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从“靠苦力赚钱”到“技能上岗”的转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更改变了农民的职业期待。“现在我都拿到了电焊初级工的证书,3年后还想考中级工证书。农民有了技能就等于有了另一个饭碗。不再只靠土里刨食,日子才能真正富起来。”参加过电焊工培训的肖玮对记者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吉林省政府在《关于2015年民生实事的安排意见》中指出,今年全省城镇将新增就业50万人,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援助率100%,建设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20个,创建高质量就业示范行政村10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人,新建农民工市民化服务中心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