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杨
近段时间,多个省市区就“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密集调研和座谈。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发展阶段不同,每座城市在“十三五”期间的“故事主角”和“发展路线图”都将不同。
“要落实诸多改革措施,同时还要对接国家战略,地方在‘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挑战不小。”吴传清坦言。
整体与局部都要考虑到
连日来,5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渐次出炉,投资增速小幅回升,进出口仍然延续“双降”态势,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一方面,要做一场“良性赛跑”——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另一方面,要解一道“发展考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指标,而且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五位一体。此外,从更长时段看,“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等诸多国家战略,都需在“十三五”期间谋篇布局。
“很多地区希望在明年实现‘十三五’的‘开门红’,但现在看来困难不少。”吴传清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很多地区都处在稳增长的巨大压力下,顾不上考虑“十三五”期间需要统筹安排的诸多事项。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拨通吴传清电话时,他正在参加一个“十三五”规划编制的会议。他坦言,在接触的地方官员中,很多都有这样的烦恼。
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新旧产业与动力转换还没有衔接到位。“许多地区仍在谋划要上多少个项目来驱动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还比较大。”吴传清认为,在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中,虽然面对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地方也在积极谋划,但如何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如何鼓励创新,如何发展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和业态,都还需要寻找更多抓手。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对过去的体制机制进行调整,但新体制还没有完全成型。由于机制不畅,传统政策的实施效率打了折扣。”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宏观调控确实面临挑战。
经济下行压力之下,结构要优化,动力要升级。有学者指出,各地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适应新常态,同时也要根据自身实际,综合考虑“十三五”。例如,工业化、城市化已经进入到哪个阶段,资源、环境的约束可能面临哪些新情况,都需要统筹考虑。
规划内容面临诸多挑战
日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4年完成情况进行监测评价。在四大类27项指标中,有20项完成或超额完成规划年度进度目标,但有7项未完成规划年度进度目标。特别是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指标连续4年未完成规划年度进度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不升反降,已连续3年未完成规划年度进度目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速度较为缓慢。
评价结果显示,当前兵团经济社会发展依靠资源消耗、粗放式增长方式还比较突出,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能力还很弱,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特别是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距“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十三五’规划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要全面深化改革。很多人认为‘小康’就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指标,是GDP的翻番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翻番,其实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需要将全面深化改革落实进去。”吴传清指出,“对于‘十三五’末即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应该有一个大致指标体系。在这个指标体系下,可能有的城市得60分,有的城市得80分。”
“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短板和瓶颈制约。”环保部长陈吉宁近日在中国“十三五”规划环境与发展国际咨询会开幕式上指出,由于过去多年快速发展付出过大的环境代价,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总体环境状况的特点是:环境质量差、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受损严重、风险隐患高,与公众的需求和期待差距较大。
陈吉宁同时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的环境保护也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遇。我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为环境保护带来政策红利和法治红利;我国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红利将得到充分释放。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14年发布的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由于各市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同,主体功能定位不同,未来的空间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不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矛盾和任务也会有所差异。因此,要求市县全域划分为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合理布局。
“要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装入这个空间布局里,这是前所未有的。但从地方规划的编制过程看,如何进行空间布局,现在仍然需要国家层面进行技术指导。”吴传清说。
地方特色对接国家战略
当前,每个地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发展重点和难点各有不同。
近日,上海市召开“十三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座谈会。上海市市长杨雄在座谈会上表示,“2020年上海能否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并实现科创中心有关目标,关键就看‘十三五’。”
前不久,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肖松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国进入“三期叠加”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天津迎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自由贸易园区、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建设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一带一路”五大战略机遇。“几大战略机遇在一个地方叠加实施,不仅拓展了发展空间,提供了战略支撑,还将会对京津冀、环渤海乃至北方地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十三五’期间,每个城市都会有不一样的发展任务。”吴传清举例说,北京的制造业已经陆续向周边转移,接下来就是服务业对外开放。而对于中部城市武汉,在目前的发展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升级传统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中央提出的这些重大战略,地方都有一个学习、理解,然后与本地发展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此外,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如何落地,如何与当地发展结合起来,是当前地方编制‘十三五’规划需要重点考虑,但也是较难操作的一个问题。”吴传清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