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 河北应多在创新园区上下功夫

作者: 郭丁源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郭丁源

    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由来已久。在社会都主要关注北京、天津的时候,作为京津冀中发展较为滞后的省份,河北如何抓住一体化的机遇迎来发展,则是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近日,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固安县召开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透露,《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近期即将正式发布。这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带着河北如何迎来发展机遇的问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局长、现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邓寿鹏。

加快把河北区位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京津冀一体化这个概念中,河北应该如何定位自己并发挥自己的优势?
    邓寿鹏:今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是河北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河北要抓紧把环京津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环京津市县都应该建成在京津冀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经济强市、经济强县。省委、省政府寄希望于环京津市县尽快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引领带动河北转型升级、绿色崛起。
    近日,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指出,河北要干与自身在京津冀城市群所处地位相适应的事。在京津冀这个世界级城市群中,河北就是都市连绵区。因此,在这个区域内,河北的城市、农村、产业、生态、服务,都要与这样的定位相适应。城市是都市卫星城,农村是都市乡村,农业是都市农业,服务是都市服务。我认为,河北要围绕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把自身城市的档次、层次、品位搞上去,建设一批生态环境更美、商务成本更低、生活质量更优的卫星城,使这一地区成为最具活力的地区,形成强大的“反磁力”。

廊坊是“一体化”中河北的重要一子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河北的环京津市县有很多,哪些地区最有希望在京津冀一体化中首先获益?
    邓寿鹏: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时期,就是京津冀一体化,我们要发展京津冀也是历史的创新,过去还没有把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的考虑来发展,河北的廊坊市有望从一体化中获益匪浅。仔细观察地图可以发现,北京、天津、廊坊在一条直线上,就是说廊坊大概距北京和天津60公里,这对于当代高速交通来讲是一个相当短的距离,人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或者是在40分钟之内完成这个距离,而且这一天不久就要来到,因为廊坊处在京津走廊的中点,这个区位是不可替代的优势。
    如果从区位优势说,廊坊可以做京津之间的副中心城市,但是我认为廊坊的人口应该达到200万到300万。目前,廊坊的常住人口大概在130万左右,人口偏少。我没有把廊坊称作京津之间的副中心城市,叫副中心可能夸大了,因为河北还有更强的那些城市,但是在京津走廊上这个位置,是其他的地方不具有的。
    2014年以来,廊坊从北京新引进项目444个已经开工,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新增以北京为主的研发机构27家,孵化转化基地13个,来自北京常驻廊坊的科研人员达到6600多人,潜力巨大。

河北产业结构落后但充满潜力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相比北京、天津,河北的经济发展存在哪些不足?
    邓寿鹏:首先看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本资源的一个对比,北京的人口是2151.6万,天津是1500多万,河北是7300多万,北京是1.6万平方公里,天津是1.2万平方公里左右,河北的面积是18万平方公里。从地区的GDP来看,北京是21000多亿元,天津是15000多亿元,河北是29000多亿元。产业结构方面,北京是一产占0.8%,二产占22.3%,三产占76.9%,三产已经进入发达国家的结构水平;天津一产二产三产分别是1.3%、50.6%、48.1%;河北农业占了12.4%,工业占52.1%,三产占35.5%。可见,河北产业结构相对来讲是比较落后的,当然这也意味着发展潜力很大。
    我们再列举一些公共资源,北京有三甲医院54家,天津有45家,河北如此大的面积、如此多的人口只有20几家。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差距更加明显,北京有26所211的高校,天津只有3所,河北只有2所。所以,这个资源的配置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从这点来讲,河北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医疗、教育,这些关系到民生,而河北拥有的资源太有限了,这应该说是多年来在执行政策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守在京津周围如此大的差距是不应该存在的。
    再看看京津冀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北京去年是43910元,他的增速是8.9%;天津是31506元,增速是8.7%;河北是24220元,增速是9%。2000年的时候,北京的城镇收入居全国第二,天津2000年居全国第五,去年还下调了一位,只居全国第六。要特别指出的是,河北令人忧心,2000年的时候排名是15,去年就22位了。这样的一种发展状况,使得中央决定要京津冀一体化,把河北带起来。在首都圈内居然有这么一个差距明显的省份,这是河北的高层智囊团应该思索解决的。

创新是河北未来发展关键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您认为河北现在有怎么样的历史发展机遇?
    邓寿鹏:在三地协同发展中,夹在首都和直辖市之间的河北很尴尬。作为首都的近邻,河北已经习惯了服务北京的思维,没有自己的发展规划。目前的局面是,三地产业不互补,差距过大。因此,要破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河北应该怎么发展?如果河北的发展速度不能超过北京和天津,差距只会越来越大。由于京津冀产业之间没有互补性,有些产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有些产业之间的发展又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河北需要发掘自身产业的潜力,从创新上找到新的着力点。
    传统的制造业或者说发展的模式更多的是用需求来引导供给,那需求引导供给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到了极致就是一种零库存的订单生产。而创新是另外一种模式,只有新的供给才创造新的需求,它的模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电脑,谁也没有想到电脑有这么大的需求量,谁也没有想到手机有这么大的用户,这都是创新带来的。
    河北应该多在创新园区上下功夫。一个真正的创新园区,它的核心要素就是企业+人才+创投资金,这是三个要素禀赋,除此以外还要有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包括载体,办公室是硬载体,软载体就是政策。还有一个就是,任何一个创新企业所有的精力都会集中在研发上面,他们没有精力搞企业运营,但是任何一个企业要发展好必须得有企业运营。所以,一个好的创新园区必须要提供公共的共享的运营服务平台支撑这些企业的发展,让这些小微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打造自己核心的产品,而不是把精力花费在创业环境上。
    宏观上说,河北应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绿色的新兴产业结构,开发运用煤炭的清洁化使用技术,提高天然气等非化石能源、电气化的比重,发展公共交通、低碳的产业结构和建筑,并树立生态文明的现代发展观来缓解京津冀人口资源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