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文章
中国经济导报评论员
“冬至阳生春又来”。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调控政策果断有力,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呈现宏观总体稳、创新活力增、结构在调优、改革在深化、开放在提升、民生有保障的良好态势,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可以顺利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探索创新,主动作为,敢于担当,上下联动,当好参谋助手,抓好工作落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发展改革系统顺时应势,凝神聚力,锻造了新认识,树立了新理念,收获了新体会。这集中体现为“五个更加注重”:
——要更加注重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及“三期叠加”的认识,彻底抛弃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拓宽视野、创新思路,设计好抓手、平台和载体,进一步加快制度供给。
——要更加注重超前谋划。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谋划长远,深入思考和研究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超前谋划储备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方案,夯实工作后劲,增强工作韧性。
——要更加注重内外统筹。用好外部资源服务国内发展,以国际化视野配置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制定,争取国际话语权。
——要更加注重上下联动。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强化系统认同,有效提升合力,增强系统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探底阶段、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国际比较优势从劳动向资本和技术转变的重要阶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增长动力转换,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这需要我们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实践。
一方面,我们应当坚持重大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必须牢牢把握“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忘、不能松懈。
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规律的思想灵魂。
——围绕发展动力推进创新发展。要把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鼓励、支持、包容创新,激发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围绕发展整体效能推进协调发展。重点是解决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
——围绕人与自然和谐推进绿色发展。要加快发展绿色经济,推进低碳转型,引导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新的增长点。
——围绕内外联动推进开放发展。要坚持内外需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围绕保障改善民生推进共享发展。要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发展机制,持续改善民生,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此外,我们还应格外注重坚持需求引领供给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增加和激活有效需求。特别要注重发掘和释放“三大战略”、新型城镇化中蕴含的巨大需求潜力,着力补齐短板。这里蕴含着大量投资需求,也将激发出更多消费需求。我们也要注重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凡益之道,与时偕行。”2016年的发展改革工作,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继续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进一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牢牢把握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做到相互配合、集合发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进一步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通过挖潜力、增效率,加强逆周期调节,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进一步依靠改革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优先出台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协同发展。继续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开拓内需新空间。
——进一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用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两个最重要的抓手和平台,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