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谢建辉
“十二五”时期是湖南省发展历程中难能可贵的五年,也是发展压力很大、面临挑战很多、转型任务很重的五年,更是城乡变化很大、生态建设很好、群众受惠很多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湖南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大力实施“四化两型”战略,努力促进“两个加快、两个率先”,开创了稳中有进、“三量齐升”(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和运行质量同步提升)的新局面。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14年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048.5亿元(因2015年数据需到2016年发布,本文中“十二五”有关情况全部使用2014年底数据),继续保持全国前10,前四年年均增长10.9%,高于规划目标和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287元,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财政总收入3629.7亿元,其中地方收入2259.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8.4%,比“十一五”末提高1.7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其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6推进,集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9个千亿产业、3个千亿产业集群、4个千亿产业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5.1%,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较“十一五”末下降3.7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稳步提升,粮食总产保持稳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56家。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城镇化率达到49.28%,“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所有制结构持续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占湖南省GDP比重达到58.8%。
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2.9%,区域自主创新综合排名由全国第15位上升到第12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3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序推进九大类48项重点改革,财税、金融、投融资等要素市场改革继续深化,医药、文化、教育等社会领域改革迈出实质步伐,国资、国企、商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取消和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全面推进代建制。
湖南省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基本趋势没有变,全省经济稳定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发挥优势仍将大有作为的基本格局没有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更加平顺地促进动能转换,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将更加全面地拓宽发展空间,改革创新突破前行将更加持续地提升发展活力,需求潜力不断释放将更加稳定地巩固经济支撑。特别是在“十三五”规划绘就的“三量齐升”、“五化同步”新蓝图的指引下,湖南省上下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热情、智慧和力量将不断汇聚,经济发展仍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初步预测,明年经济增速将保持在8.5%左右。
为切实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适应新常态的新要求,湖南省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揽改革发展,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坚持创新发展,努力优化供给结构。围绕加强供给侧管理,优化要素配置,调适供给结构,提高供给端质量和效率,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互联网+”行动。
——夯实农业基础,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切实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保障大宗农产品安全。二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城市农业、设施农业、创意农业发展,建设一批农业加工园区。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是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四是积极建设美丽乡村。
——增加有效需求,稳定经济增长动能。推动投资稳速提质增效,打造消费扩大新格局。继续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培育重点领域消费,完善消费服务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深入推进关键领域重点改革,释放红利、形成动力。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三是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改善国企投资项目产权结构。四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对接国家战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积极参与国内外价值链、产业链重构进程,着力提升内陆开放新优势。加快对接“一带一路”,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挖掘开放平台潜力。加快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抓好湘黔合作示范区前期工作。加快航空、水运、陆运等各类口岸建设,申报建设中国(湖南)自由贸易区。推动优势产业产品及服务出口,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资源进口。
——实施精准扶贫,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整合各类资源,确保完成减贫任务,突出产业扶贫,强化基础扶贫,引导社会扶贫。继续做好驻村帮扶,推进万名贫困学生助学就业工程、万名贫困眼疾患者光明工程、万例贫困信息发布与对接工程,完善政策支撑和考核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