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曲一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在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结构性改革强农惠农”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强调,随着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加深,依靠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式农业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在发布会上表示,从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也具备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条件。”
促农民增收要“接二连三”
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农民收入能否提高,也是衡量“三农”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因此,《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的主要目标。
相关数据显示,2010~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2%,连续5年实现“两个高于”(既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也跑赢了GDP增速)。
“2015年,农民增收较快增长的势头继续保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副巡视员邱天朝在发布会上表示。
不过,在新的背景下,农民增收的难度却在不断加大。
“这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产能过剩、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等问题,导致农民务工收入增长幅度随之降低。”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粮食进入到阶段性结构供大于求的时期,种养业的经营性收入都会受到影响。而且,近几年,随着我国财政增长幅度下降,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补贴或支持力度客观上不及以前。
在邱天朝看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抓手。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所有收入都来源于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自然就会增加。
怎样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来促进农民增收呢?
吴晓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
黄汉权表示,首先,融合发展可通过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其次,通过围绕某个产业建立产业集群,形成品牌效应;第三,农业功能要拓展,将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等相结合,形成新业态;第四,要应用新技术,通过农村电商等方式降低交易成本。
谈及农民增收趋势,黄汉权表示,“这取决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民之间的利益统筹如果进一步优化,农民就可以享受二三产业带来的利润。
“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是题有之义,但也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自然而然就能带动农民增收。”邱天朝说,为此,《指导意见》将利益联结机制作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在《指导意见》的第四部分——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专门对此提出了相关要求:创新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等。
“互联网+”为农村电商铺路
2015年,“农村电商”一词很热,农业在“互联网+”的火热中赶上了“时髦”。
去年,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对河南省修武县孔村的聂玉霞采访时,她一边在田里种菜,一边拿出手机翻看有哪些商家下单订购他们家的卷心菜。
而河南省宜阳县东王村的瓜农陈现臣,却要每天凌晨就动身,开着手扶拖拉机,赶到洛阳市区销售自家的西瓜。他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村里只有年轻人才知道互联网,俺们拿手机就只会打电话。由于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子里家中有宽带的人并不多。”
据了解,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村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不足3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27.5%。
“农村电商属于农村产业融合中的新型业态。”邱天朝表示,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推进的“宽带中国”工程,实现行政村宽带全部覆盖,推进互联网提速降费。同时要鼓励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比如,农村电商就可以按照相应的条件享受相应的优惠支持政策。
针对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
对电商企业而言,“应该抓住有利时期,探索适合农村、农民消费习惯的农村电商发展模式。”黄汉权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与城里人相比,居住在农村的人们更侧重商品的实用性,他们不会一次性大量购买某种商品,对商品时效性也没有太多要求,只要便宜就好。“怎么结合农村消费者的特点和习惯,提供既便宜又货真价实的消费模式,需要电商企业深入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整体来看我国电子商务的城乡差距还比较明显,“对农村电子商务、‘互联网+农业’等如何促进农村发展,还要深入研究总结,未来出台的政策要更具针对性。”
“农村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非常大。”吴晓说,除了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要强调并支持形成双向流通格局,不仅要把工业产品带到农村,更要把农村产品带到城市。
吸引资本,用活土地
邱天朝表示,《指导意见》提出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相关政策,包括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达到一定规模的,可以利用一定比例土地开展观光休闲旅游等活动。
此外,《指导意见》还强调优化农村市场环境,相关扶持政策要对各类社会资本的投资项目同等对待。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建设农田水利等生态修复等。
“这些支持政策应该说是很明确的。但同时,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节约用地原则,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防止工商资本圈地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邱天朝说。
但是,社会资本又是逐利的,应该如何加以平衡?
“让市场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企业从事这个行业才能有盈利。”黄汉权说,农田水利、生态等方面的投入,更多要靠国家来支持,半公益或者纯商业性的可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要通过降低门槛,让企业资本进入,或者以公私合营模式引导资本进入。”
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必然涉及到土地问题。据了解,在《指导意见》起草调研过程中,地方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土地问题。
“过去我国对非农用地限制比较严,这对现在农村发展尤其是大项目已经造成制约。”黄汉权坦言,“因为农村过去主要是一产更多,但现在要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二三产业寻求发展,需要更多土地。”
因此,《指导意见》指出,“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
邱天朝表示,要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合理用地需求。首先,在各省份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设施建设。其次,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要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社会资本建设投资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利用用地的前提下,用一定比例的土地来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经营等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突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较弱,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吴晓表示,因此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手段,从而促进“新四化”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