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洽棠
近日,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指出,供给侧改革可以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受访专家表示,供给侧改革重点在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消费金融则可以从消费升级角度促进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重点在全要素生产率
根据经济学理论,供给侧管理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其理论基础来自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生产函数,而与之对应的需求侧管理强调可以通过提高社会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其理论基础来自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分析。
需求和供给是经济社会中相辅相成的概念,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政府调控职能在于怎样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动态平衡,调控技术路线过去很清楚地区分为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而在现实中,需求管理更加成熟,因为它是总量型的,其指标是单一的,即整个市场上面流动性怎样掌握,进而实施反周期操作,自从中国政府开始市场经济进程后,在这方面也积累了很多反周期的需求经验。
相比较需求管理,供给侧管理更复杂、更需要实践。贾康表示,供给管理的结构特征是指标十分复杂,绝对不是单一货币供应量,而是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结构性问题,目前理论上的分析还相对薄弱,不过在实践上可以借鉴他国经验。例如,美国金融创新“走过头”引发次贷危机后,美国政府在应对危机关口时,区别对待、突出重点供给管理措施,最关键是在从用公共资源对花旗银行注资,一直到向通用汽车公司注资,这些行为极大扭转了市场预期,带来经济稳定并走向复苏的大好局面,现在美国告别量化宽松,进入升息轨道。
权威人士的供给侧改革公式,其中提到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应该如何理解呢?
根据经济学理论,供给侧主要包括五大要素,劳动力、土地和土地类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在一个经济体的起飞阶段,即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前,前面三项更容易体现作用,而后两者(即全要素生产率)则在后期起更大的作用。
贾康表示,现在中国突出问题是大量资本在找什么是合适的投资对象,投资项目的边际效应递减已经摆在面前,因此,要更加重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贾康表示,科技第一生产力,走创新道路会产生乘数效应,成为供给侧最重要生产效力的来源,更重要的是要以制度这方面变革,充分发挥千千万万企业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释放潜在创新活力。
互联网金融:提升效率
如果说供给侧改革重点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即资本科技创新和管理制度,那么如何可以有效提升呢?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及要唤醒“沉睡的资金”,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最需要的地方。
贾康表示,中国现在金融方面的创新应该更加强调怎样支持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方面的发展需要更好的制度提供有效供给,才能够实现健康化、现代化。实体经济的升级换代,是要通过供给体系质量和功能效益提高,才能在走向新常态过程中打造升级版,而互联网金融显然需要应对越来越清楚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应该坚定地走创新发展道路。
真融宝董事长吴雅楠则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解释道,互联网金融可以同时从资产端和负债端共同唤醒经济体系中“沉睡的资金”,解决经济转型中供给侧的失衡,让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盘活存量,刺激增量。
吴雅楠表示,从资产端,传统产业如何盘活存量,新兴行业如何刺激增量,成为实体经济的“痛点”。这正是“互联网+资产证券化”在各个行业中的渗透与改造所希望解决的。无论是供应链金融还是消费金融所催生出的各类资产,透过“互联网+”进行类证券化的标准化和市场风险定价,正在有效地降低融资成本,并盘活这些行业的存量,并刺激具有消费场景的需求增量。
而从负债端或资金端来看,吴雅楠表示,约40万亿元的储蓄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在利率下行环境中也没有获得更高的收益,成为个人财富管理的一个痛点。中国过高的储蓄率实际在抑制经济的发展,并形成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障碍。“互联网+资产管理”正伴随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储蓄大搬家”的路径,不仅满足大众财富管理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引导“沉睡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最需要的地方。
业内专家也表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从供给端对金融进行了改变。过去金融高度垄断,尽管有一些尝试,但总体来说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服务严重缺位,主要表现在产品缺失、价格不合理、便捷程度不高等方面,社会金融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种种因素造成的金融压制,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给了互联网金融一个发展的机遇,顺风而起,迅速壮大,供给端的改革使得金融产品效率更高、服务更便捷、成本更可控。
消费金融:供给侧改革实践
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强调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来增加新供给,满足创造新消费,形成新动力。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整体信贷余额85万亿元,个人消费信贷余额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在信贷结构中占比仅为18.1%,而在美国,消费信贷占比超过60%,差距悬殊,相比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体量,消费信贷还有很大市场空间。预计未来几年消费金融将保持2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
京东金融是消费金融大发展的缩影。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在近日举办的“2016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论坛”上表示,新金融在供给侧改革发挥重要作用,很直接地体现在消费金融上,消费金融在为中国中小企业提供大量信用支持的同时,消费端恰好响应了对供给方拉动。京东商城的测试表明,白条可以促进用户的消费上升30%~50%,如果可以进一步扶持到其他互联网创业形态,就能推动整个供给侧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
业内专家表示,消费金融的发展对促进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不仅可实现金融资源的跨期配置,还可为消费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以消费金融引导消费升级,再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转型,以供给创新创造消费需求,不仅将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助力中国梦的实现,还可拉动产业转型,将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高效高质的经济提升,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