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进
女子越剧也许是中国近代惟一保存至今的单性别舞台艺术,其清一色女演员的舞台呈现,及其以女性为主的观众群,使之成为20世纪中国表演艺术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一看似奇特的现象却是中国女子社会角色和地位发生变化的一个体现,绝非偶然。女子越剧又是在近代上海都市大众文化兴起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越剧在上海的成长,表现了中国女性进入都市空间、参与塑造都市公共文化的历史性功绩。
越剧赖以繁华的社会历史条件已经一去不复返
越剧从浙江乡下的小戏,发展到以言情戏为主、深受都市观众青睐的大剧种,在20世纪早、中期经历了蛹化蝶的升华。在10年“文革”的狂风骤雨中备受摧残后,越剧又迎来了新的10年繁荣。但是,进入20世纪的最后10年,越剧也难逃整个戏曲界的命运,观众大批流失,昔日的辉煌不再,成为小众文艺。如果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大众文化,如果说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摇滚乐和功夫电影风靡的全球文化时代,那么,越剧的丰姿绰约,则代表了一个过去年代的风貌。
虽然越剧还不会消亡,她赖以繁华的社会历史条件已经一去不返,她所具有的政治、社会、文化的意义也在迅速地消失,被一组截然不同的当代意义所取代。那些亲手培植了越剧之花的演员和观众都已进入垂垂暮年,其中许多人已经离世。倾听并记录她们的声音,了解她们与越剧的关系以及越剧对于她们的意义,就成了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大多数越剧演员和观众似乎并不介意人们对越剧的不齿
除了精英对大众文化的偏见外,女子越剧更因整个社会长期以来对女性和女性文化的偏见而进一步遭到歧视。中国近代知识和政治精英大力倡导妇女解放,要将女性从缠足、包办婚姻、家庭束缚等封建传统中解放出来。问题是精英们自认为是女性的解放者,将妇女解放事业置于民族国家的框架之下,要求解放了的女性成为服务于民族国家的贤妻良母和好老师、好工人,甚至好战士。
有意思的是,大多数越剧演员和观众似乎并不介意精英话语影响下人们对越剧的不齿,而是在她们自己创造的价值体系中、以自己的视角来做出价值判断。越剧言情剧毫不脸红、永不疲倦、绝不吝啬地将整个舞台用作渲染爱情、人情的空间,而越剧迷们则毫不掩饰地,有时甚至是无节制地在公共场合对自己喜爱的女演员和剧种表达出强烈的情感,虽遭一般人耻笑亦不顾。政治和知识精英在他们自己的意识形态框架中无法理解越剧的世界,看不到越剧的意义。要进入越剧的世界,历史学家就必须深入了解越剧女性的日常生活经验,将意识形态留在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