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的“底色”是信心

作者:
上接T1版

    3个1亿人——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80%——今后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绿色发展,改善生态。
    5000万人和2000万套——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享发展。

信心源自来之不易的成绩

    “回顾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一方面,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去年世界经济增速创6年来最低,国际贸易增速更低,大宗商品价格深度下跌,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加剧,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冲击和影响。
    另一方面,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之下,面对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经济工作遇到不少“两难”甚至“多难”问题。
    内外承压之下,中国经济却亮出了一张不错的成绩单:GDP增速6.9%,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较低水平。特别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这些成绩,基于我国经济总量超过60万亿元的高基数。“现在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5个百分点的增量。经济规模越大,增长难度随之增加。”
    全国政协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表示,按此计算,“GDP7%的增速就相当于5年前10.5%,好像压力也没那么大了,我们必须要有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发展趋于健康与优质。数据显示,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
    与此同时,“双创”推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2015年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1.6%,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互联网+”促进行业加速融合,新兴产业快速增长。
    民生方面,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快于经济增速。去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8.5%,新增4万多亿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秦皇岛市副市长王亚洲认为,去年在国际国内环境不利情况下,依然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9%的增长速度,令人振奋。一些措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比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3.2万亿元,减轻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降低了地方财政风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对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增速持续位居全球前列,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信心凸显在直面困难与挑战的勇气

    “一个国家要想把工作做好,讲成绩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警觉。”全国人大代表、江苏连云港港口集团原董事长白力群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坦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讲到困难时分析透彻,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受全球贸易萎缩等因素影响,去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出现下降,预期增长目标未能实现。投资增长乏力,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地区和行业走势分化,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等领域存在风险隐患。
    与此同时,医疗、教育、养老、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城市管理等事关民生福祉的问题备受关注。王亚洲建议,一些群众真正需要的产品处于短缺阶段,建议借助结构性改革的机会,生产出优质产品满足居民需求,特别是农副产品,要提升产品质量,保障产品安全,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
    对于政府工作存在有些改革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少数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一些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政府工作报告》直言不讳。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指出,《政府工作报告》直指坚决整肃庸政怠政的行为,绝不允许占着位置不干事,指的是地方政府一定要振作精神,一定要正气有为,要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这些话都在现场获得了很多共鸣,获得了很多自发的掌声。”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越是直面问题,越能有效解决问题。”白力群说。

信心彰显在深化改革的决心

    “中国经济的确遇到了困难,谁也不能否认;经济下行压力存在也是事实。”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表示,目前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哪有在增长和转型的过程中不遇到挫折的?”“只有通过改革与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才能转到‘新常态’所需要的增长轨道上去。”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比如,继续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注重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对下放的审批事项,要让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又如,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烦苛,禁察非法。
    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着力推进。报告提出,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钢铁行业的去产能,不是简单的总量压缩。”全国人大代表、本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晓芳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去产能不是简单总量压缩,而是把无效的、低档的产能去除,把高效、中高档的产品提高起来。
    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协调推进。“过去推医改,虽然医保待遇提升了,但群众获得感不强。原因在于医疗浪费、药价虚高,‘三医联动’并没有协调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我们是分隔推进,今年报告中提出协调推进,效果有所不同,更加有力。
    值得一提的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措施中,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提法令人眼前一亮。“人地钱”挂钩是指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这项改革是新提法,有助于调动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积极性。”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信心凝聚在宏观调控的定力

    信心在于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注重宏观政策结构调整与运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
“长期以来,财政政策实行审慎稳妥的态度,赤字率突破3%的心理关口非常重要。”冯俏彬认为,如今赤字率顶到“天花板”,反映了经济下行压力下财政要担当重任与财政收入下降的矛盾,一方面为经济托底,另一方面对冲经济下行带来财政增速压力。
    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从5月1日起,将全面实施营改增,“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水利建设基金等免征范围;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一系列减税降费举措,将累计为企业和个人减少负担5000多亿元。
    全国政协委员张连起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助力民生等薄弱环节,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空间。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统筹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准备金率、再贷款等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传导机制,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等支持。
    “货币政策属于总量政策,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政府工作报告》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表述体现了结构性调整的思路,很有针对性,操作性强。”冯俏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