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王敏 李杨
在天津市过去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里,有这样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
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538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4%。
2015年,天津市服务业占全市经济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2%,“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撑起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十二五”时期,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4%,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在经济发展方面,天津着力做好实体经济的‘加法’,节能减排的‘减法’,转型升级的‘乘法’和防治污染的‘除法’,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展望“十三五”,黄兴国认为,“应该把天津的发展放在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敞开津门,海纳百川,面向全球,组织资源要素为我所用。”
指标之变,发展之辩
面对天津市“十二五”发展成绩单,黄兴国认为,这源自天津始终不渝地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天津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现代金融、商贸物流、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壮大。而天津的传统优势产业制造业,目前总产值已超过3万亿元。
告别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不可能都是高速发展,但进入新常态后一定要往中高端走。”黄兴国表示,天津要向高端制造业的方向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
“总体看,目前对新常态还存有三种不正确的认识。一种认识是把新常态分成好的和坏的,新常态是一种客观规律,对经济发展有利无利都是客观存在的;还有的把新常态当做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新常态指的就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不能混淆概念;也有人把新常态作为懒政、怠政,懒作为、慢作为的借口,认为进入新常态了,发展就可以慢一点,可以松口气。”黄兴国认为,“这些认识都是不对的,新常态必须要有好状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部署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完成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黄兴国表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展优势,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中高端、绿色供给。”
“简单讲,就是围绕土地、资本、人力、制度、科技等要素,既要‘去去去’,也要‘来来来’。‘去’的是产能、库存、杠杆,‘来’的是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先进服务业。”黄兴国说。
“大项目”做实,“小巨人”升级
“天津港口优、空间大、高校多、政策特,开放条件好,比较优势突出。尤其是要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必须有一批重大项目支撑。”黄兴国认为,“但与此同时,现在排浪式消费已成过去,人们的消费更倾向于高档次、小型化、个性化、定制化、有特色,这就意味着,还要有更多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铺天盖地发展。”
对于大项目,黄兴国指出,天津应重点围绕装备制造、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以及金融、物流、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各项服务,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以优质增量带动经济做大总量,做优结构,加快发展。
“只有大项目还不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代表中小企业发展方向。可以说,抓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未来。”黄兴国介绍说,天津市5年前就开始抓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有力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别是去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撑起了天津市经济的“半壁江山”。黄兴国介绍说,今年的重点是做好“升级”的文章,推动小升高、小壮大、小做强,实现小巨人发展能力、规模、服务全面升级,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催生新的发展动力。
“今后,高端化、定制化、企业小型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德国是‘引擎冠军’,但中小型企业占比很高,一批‘精’、‘特’、‘专’的中小企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天津就要走这条路。”黄兴国透露,未来5年将每年拿出50亿元来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全方位升级。预计今年还将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小巨人”企业300家。
京津冀协同,国际化提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节点上,黄兴国表示,要“敞开津门”。
“把天津的发展放在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来谋划”,离不开京津冀这个区域大平台。而面向国际,天津正致力于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例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放下“一亩三分地”的发展束缚,共同致力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京津冀将是三地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定位。“天津市知进知止知退,主动服务区域整体发展。”黄兴国表示,天津市将坚定不移地朝这个目标而努力。
黄兴国介绍说,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着眼于交通先行,加快区域性铁路、公路、海空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京津城际延伸线建成通车,北京南站到滨海新区实现1小时通达;津保铁路建成通车,京津保核心区1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生态环保领域,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并与河北合作建设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启动引滦水环境补偿机制试点。产业对接领域不断扩大,2015年,天津引进北京、河北企业850多个,京冀两地在津投资占全市利用内资42%,天津企业到河北投资300多亿元。
日前,《“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有了跨省的统一的5年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望更加有力有序。
“事实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一年多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破除了一些阻碍协同发展和要素流动的体制性障碍。”黄兴国举例说,三地在疾病防控、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医保管理、市场监管、金融监管、审批服务、海事处置等方面,初步建立起了协同工作体系。
除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市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转型期迎面遇上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深入实施这“五大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黄兴国强调,“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积极进取,苦干实干。”
2015年,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运行,175项制度创新全面展开,123项已落地实施。黄兴国认为,设立自贸试验区,为天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按照发展部署,下一步,天津市还将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改革开放新途径、新模式,加快推进行政高效化、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打造制度创新新高地、转型升级新引擎、开放经济新动力、区域协同新平台、“一带一路”新支点,以此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