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交易平台创新:不仅是“互联网+”那么简单

——从大连环渤海能源交易中心的商业模式创新看能源交易平台未来发展

作者: 陈孟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陈孟

    4月23日,由中国发展网主办的首届中国新常态经济发展高层论坛暨2015“发展中国年度人物”盛典在北京举行。在此次论坛上,大连环渤海能源交易中心获得了中国新常态经济发展高层论坛颁发的商业模式创新金钻奖。
    据了解,我国目前有十几个省市都成立了能源交易中心,而环渤海能源交易中心依托大连的东北亚地缘优势,凭借其独创的互联+电子商务+智慧能源+金融创新+高效的全方位物流以及全新的阳光交易模式,从这些能源交易中心之中脱颖而出。在本次论坛上,渤海能源交易中心高层还提到,应在大连逐步推动原油交易从现货交易向期货交易发展,实现“期现联动”,并最终为东北亚实现国际原油人民币交易结算方式提供话语权。
    
我国对石油的需求总量巨大需有灵活机制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5.66亿吨,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62%以上。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所研究员张思瑶表示,未来30年内我国对石油的需求总量是巨大的,需要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模式。
    张思瑶指出,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必然带动石油化工行业及煤化工专用设备行业的发展。炼油化工专用设备的下游行业是石油化工行业,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型、重型高压容器或特种材质压力容器是现代石油化工装置的核心设备,是石油化工、煤化工、核电企业成套生产线的关键配套技术装备。而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确立了推动建设智能化能源生产消费基础设施、加强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建设等十项重点任务,其中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互联网新机制、新模式的建设,开展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和模式的国际合作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规则明显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需建立科学、系统、有效的促进可再生能源政策机制和市场模式。“这几年,中国一直在尝试能源领域的新规则。”张思瑶说。
    中国尝试新规则的这几年也恰恰是能源交易中心集中建立的几年,随着2013年3月21日中国能源矿产交易中心的挂牌成立,上海、浙江、青海、河北等十几个省市纷纷成立了能源交易中心,其中大连依靠地缘优势在大连保税区内挂牌成立了大连环渤海能源交易中心。
    
能源交易中心开辟新模式可提升我国能源话语权

    大连环渤海能源交易中心董事长朱世亮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环渤海能源交易中心的主要业务是原油、燃料油、成品油、沥青、天然气等石化产品的大宗商品现货电子商务。通过华夏银行融信通与交易中心自主研发的互联网线上、线下交易系统,提供商品信息挂牌、撮合交易、在线供应链融资、物流与仓储的对接、政府政策支持、共享市场资讯等大宗商品现代电子商务‘一站式’服务。”
    两年的实际运营证明,这种全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点对点式贸易,真正实现了点对面的贸易方式转型升级,大宗商品在线交易、在线融资及在线跟踪实现即时化,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市场交易活跃度,形成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度聚集。“目前,这种新模式已吸引山东、河北、辽宁、广东及浙江等地的炼化加工能力达300万吨以上的企业53家、国内外大型石油贸易供货商47家入驻。”朱世亮说。
    而这种灵活的市场模式——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带来的好处还有便利的、源源不断的资金流,据悉,大连环渤海能源交易中心通过与中信、华夏、招商等10家银行进行战略合作实现银行授信额度超过300亿元。同时为确保进口原油渠道畅通,环渤海能源交易中心已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保利集团、国信集团、珠海振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能源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大连港、舟山港、湛江港及新联资源(新加坡)有限公司达成近4000万吨仓储能力的战略合作协议,为加入交易中心的企业提供能源供应以及全面的金融配套和仓储服务。
    “按照现有的上下游资源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模式,预计未来3年服务企业将达到500家,交易的原油、燃料油将超过2000万吨,年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各项税收5亿元。”朱世亮不无欣喜地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依托大连的东北亚地缘优势,凭借自己独创的互联+电子商务+智慧能源+金融创新+高效的全方位物流以及全新的阳光交易模式,大连环渤海能源交易中心如果成为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能源交易平台,进一步还可以为东北亚实现国际原油人民币交易结算方式提供话语权。”
    除了技术优势,大连环渤海能源交易中心还拥有众多实力股东——大连东北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交易中心、大连大化集团、华夏银行北京融信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他们作为大连环渤海交易中心的骨干力量,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各有所长。
    
能源交易市场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早在2014年6月,大连环渤海能源交易中心成立之前,原油期货国际平台技术系统已经启动测试。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主要由纽约商品交易所、洲际交易所决定,亚太地区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原油基准价格。
    当时全国人大代表、大连港集团董事长惠凯曾指出,“我国虽然是全球第五大石油生产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现为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但在亚太石油定价体系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按照现行国际原油定价机制,“亚洲溢价”使我国原油进口每年多支付数十亿美元。为此,推出原油现货、中远期交易乃至期货是大势所趋,对我国能源市场价格机制的建立和形成国际原油公正、公平的贸易秩序具有重大意义。应在大连设立能源交易中心,充分利用大连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石化基地条件,大力发展原油、成品油和LNG的电子交易业务,逐步推动原油交易从现货交易向期货交易发展,实现“期现联动”。
    张思瑶也表示,“东北是我国石油能源的主要产区之一,拥有众多石油炼化企业和下游衍生品生产企业”,在大连设立能源交易中心,将加速地区石化产业及相关衍生品产业的转型发展,推动相关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改革,提升大连原油商品的周转率,进而带动区域金融、信息、物流等产业支持行业的提质升级,促进东北经济振兴。
    业内人士分析称,原油是国际化大宗商品,如果仅仅依靠国内的石油公司,产量还是有限的,所以核心是如何对接国际市场。原油期货市场最终需要跨国金融机构、石油公司、贸易商,否则不可能实现国际化。这需要国家政策扶持,但是仅有政策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原油期货合约涉及到诸多复杂的重要元素:交易单位、报价单位、最小变动价、交割月份,等等。而这些具体的元素的确定都需要国家层面,包括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如证监会逐步核实并确认。
    这项工作并不简单轻松。原上海石油交易所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过大庆原油期货合约。然而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改革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意见的通知》,取消了原油、成品油价格的“双轨制”,改为国家统一定价,国内石油期货交易被叫停。
    对于政策变动的未知正是所有交易中心都要面对的、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张思瑶表示,原油期货曾经在中国有过1年左右的失败经历。然而20年的时间过去了,国家政策、金融环境、现货市场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让原油期货再度上线已经成为不可逆的态势。只不过,从公司层面来看,相比于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这些原油期货交易市场的巨人,我国的能源交易市场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