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债券:星星之火能否燎原?

——访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财经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波

作者: 陈阳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陈阳

    日前,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业务试点的通知》,明确将在深交所开展绿色公司债券的试点。而此前一个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开始试水绿色公司债券业务。
    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我国绿色债券(下称“绿债”)发行量已达530亿元,接近全球发行量的一半。由此可见,绿债已成为当下节能环保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向。未来,如何做好相关工作成为摆在各界面前的思考题。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到了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财经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波,对国内绿债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绿债:仍处于行业引导阶段

    中国经济导报:如何定义绿色债券?目前国内对于绿色债券有哪些政策上的支持?
    陈波:绿色债券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概念。2015年初,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联合130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出台了最新版绿色债券原则(GBP),对绿债进行了粗略界定。
    国内在央行的支持下开展了相关工作,2015年初成立了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去年底,绿金委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对绿债进行了界定。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几乎在同时颁布了针对企业债出台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对绿债的范围界定如下: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生态农林业、节能环保产业、低碳产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实验、低碳试点示范等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项目的企业债券。
    中国经济导报:您认为发展绿色债券的意义何在?
    陈波:国外绿债有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批机构投资者倾向于绿色项目,所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投资板块。但国内情况不太一样,国内投资者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意识及投资策略,对绿债还处于认识的早期阶段。
    但当下我国开展绿债对企业来说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产品,绿债能够体现国家政策,被相关部门作为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金融工具。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的企业债为例,在绿债的准入上进行了更为宽松的设置。
    另外,相比于以往政府直接给节能环保产业资金补贴但效果不佳的情形,政府可以借助绿债这一形式,从金融的角度为节能环保产业债券的发行注入一些信用,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更好地调动市场积极性。
    第二,从交易所的层面来看,各个交易所纷纷设立了针对绿债的快速通道。这对于券商和发行人来说,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政策。上交所、深交所和报价系统都出台了绿债的试点通知,表现出了支持绿债的强烈意愿。
    如在上交所发布的试点通知中,提到“本所设立绿色公司债券申报受理及审核绿色通道,提高绿色公司债券上市预审核或挂牌条件确认工作效率”。
    第三,绿债的资金使用更具灵活性。除了要求投向节能环保项目之外,实际上对资金使用的灵活性更加宽松。
    实际上,优化债务结构是发债的重要动机之一,同时还可补充流动资金。
    第四,从长期来看,有可能逐渐形成绿色投资人网络,降低相应的发行成本。当前实现这一目标仍有难度,我们正在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包括指数产品开发、认证标准制订等,逐步促成这一板块的形成。
    
未来:绿色和金融工具如何对接成关键

    中国经济导报:目前发行绿债,您认为难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波:国际绿债认证是有一些自发标准的,比如气候债券组织(CBI),在它们的定义中,气候债券和绿色债券差不多。
    相比之下,国内尚没有统一的绿债标准,我们正在联合一些机构开展标准化的工作,涉及到发行动机、资金管理制度(跟踪和披露)、环境效益等多方面评估。
    我认为可将气候债券、碳债券、水债券等纳入到绿色债券的评估框架里;在环境效益评估上,由于绿债涉及的领域较多,我们会与相关细分领域的专业机构合作,通过引入外部技术征询的方式,确保环境效益评估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此外,国内在环境领域的技术标准化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然而这些工作,并未与金融市场形成有效衔接,仍存在很大“鸿沟”,这也是绿色金融标准化要解决的问题。
    从几年前开始,社会各界就在努力理解环境领域和金融市场之间的障碍,最终是要找到一个成本与效益的平衡点,从绿债认证标准化开始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未来可以推广到资产证券化、项目收益债等真正符合节能环保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上。
    目前限制绿债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投资者尚未对绿债形成明显偏好,在融资成本上没有体现出绿债的价值。所谓“融资成本”是指发行的利率、承销费等。一般来说,债券发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评级,但眼下评级大部分业务和绿色并未有太大的关系,也缺乏相应的标准,未来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引导。
    不仅如此,节能环保领域存在大量的未来收益权类资产,如合同能源管理、光伏等。此类资产小而分散,存在一定的风险敞口,但是融资需求很大。针对此类资产,我们正在研究通过绿色资产证券化或项目收益债的方式进行融资。
    无论做任何金融产品设计,首要的问题是资产的标准化,但是这种标准化又不能脱离金融风控的基本逻辑。
    很多项目的环境风险和收益,并没有太多投资人进行关注。而通过对绿债的评估,会帮助投资者理解并且引导他们关注项目的环境收益和风险。但这种评估需要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平衡,不能脱离金融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