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史与韩国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柳一镐共同主持第十四次中韩经济部长会议

推动宏观经济政策交流 深化多领域务实合作

作者: 吴浩摄影/报道
要闻

    中国经济导报韩国首尔27日电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与韩国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柳一镐今天在此间共同主持第十四次中韩经济部长会议。双方围绕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与韩国“欧亚倡议”,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两项战略对接,中韩创业与创投合作、信息通信技术及“网上丝绸之路”、中韩城市及园区合作等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进一步落实中韩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一系列共识。
    中韩经济部长会议机制始于1999年,每年一次在两国轮流举行,旨在推动两国宏观经济政策交流,深化多领域务实合作。2014年7月,中韩两国元首共同确立了实现共同发展、致力地区和平、携手振兴亚洲、促进世界繁荣的“四个伙伴”目标。在此指引下,中韩经济部长会议机制日趋清晰,参与主体更加多元,会议内容也更加务实。
    柳一镐在主旨发言中介绍韩国宏观经济动向和政策时说,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韩国经济仍然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2015年,韩国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实现了2.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全年就业人数增加34万,就业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以来,韩国政府将重点放在了结构改革和提高经济活力方面,全力完成“经济创新三年计划”,推动劳动、教育、公共、金融等四大核心领域结构调整;加大产业改革力度,形成面向未来的产业结构;实行积极的宏观政策,灵活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在风险防控上超前管理,避免国际经济不稳定转移到韩国国内,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政策协调。他强调,以两次首脑会谈为契机,韩中两国之间除了实体经济,在货币、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在紧密合作的基础上,两国能更好地完成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徐绍史在致辞中指出,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友好往来的历史源远流长。近年来,高层互访频繁,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中韩经济合作不断深化,成果丰硕。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760亿美元,比1992年两国建交之初增长了55倍多。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旅客赴韩旅游高涨;同时,文化领域“韩流”、“汉风”交相呼应。展望未来,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的生效,两国投资经贸合作、人文往来的空间将更加广阔。
    徐绍史强调,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5年,中国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三大特点更趋明显。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经济增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消费超投资、三产超二产”的特征更加明显,城乡结构朝着平衡、协调、协同的方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增长产生的新动能、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的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都在不断增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换了一挡,经济转型升了一级,动能转换进了一步。
    徐绍史指出,“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将围绕引领经济新常态,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
    站在历史新起点,就双方开展更多领域、更高层次的务实合作,徐绍史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落实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共识,促进战略对接。通过两国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交流互鉴,推动两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新兴产业合作,促进双向投资。在软件和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慧城市、医疗保健等新兴领域深化务实合作。三是合作扩展第三方市场,促进互联互通。在钢铁、造船、高铁、电信、石化、航空等领域与第三方开展合作。四是深化两国城市间对点合作,促进地域发展。两国城市间应进一步深化合作,在产业、技术、人才等多个层面加强互利合作。五是放大部长会平台效应,加强两国在重大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领域的沟通协调,分享发展经验,推动两国经济技术务实合作。
    会后,双方签署了《关于第十四次中韩经济部长会议的成果文件》、《关于加强“网上丝绸之路”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关于中韩创业与创业投资合作谅解备忘录》等重要文件。同时,沈阳市与大田市、合肥市与瑞山市签署了城市间合作备忘录,为深化中韩务实合作增添了新的内容。
    本次会议规模空前,包括中国驻韩国大使邱国洪、韩国企划财政部次官补宋寅昌以及辽宁省沈阳市副市长王翔坤、安徽省合肥市副市长孔涛、江苏省盐城市市长王荣平、山东威海市副市长刘广华等在内的中韩两国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智库100多名代表参与交流。
    (吴浩摄影/报道。相关报道见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