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新型城镇化行稳致远

作者: 孙婷
宁波三江口 沈国峰/摄
石浦卫星城夜景
余姚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2014年7月24日,宁波市委召开第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2014年12月底,宁波被列入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重点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投融资、城乡一体化、“多规融合”规划管理体制和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五大领域改革。
    2015年以来,宁波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印发了《宁波市新型城市化规划》,研究制定了《宁波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2015、2016年度工作要点。经过努力,宁波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慈溪、象山石浦分别纳入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建制镇示范试点,慈城、西店等6镇成为省级小城市试点地区,数量居浙江全省前列。
    现在,宁波正在新型城镇化的路上行稳致远。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海陆空全方位发展

    宁波是一座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强烈开放意识和浓郁商帮文化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2015年,全市人均GDP超过1.6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6.4亿元,常住人口782.5万,城市化率达到71.1%。在刚刚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宁波已经成为五大都市圈之一。
    目前,宁波高速公路“一环六射”、铁路“南客北货”格局正式确立,国家级综合枢纽地位不断巩固。“十二五”以来宁波绕城高速、象山港大桥、穿好公路、杭甬客专、货运北环线、铁路宁波站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建成投用,栎社国际机场三期扩建顺利推进,宁波航空公司正式成立,公路总里程达到11045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14公里/百平方公里,居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积极构建以轨道交通和中运量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公共自行车为延伸的“四车一体”公共交通体系,投入运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和2号线一期,日均运送乘客20万人次;实施市区公交1小时优惠换乘和中轻度残疾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建成公共自行车网点1200个,日均租用量突破10万次。宁波公交机动化分担率达到49%,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95%,实现了“镇镇通公交,村村通班车”。
“十三五”时期,宁波将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创建国际水平公交都市,全市公交机动化分担率达60%,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99%,加快形成“县县通城际、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公交”的交通格局。

城市面貌“以旧换新”:棚改的宁波经验

    推进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是城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2014年10月,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在国家有关部委和金融机构支持下,宁波市全面启动危旧房改造工作。截至2015年底,全市启动棚改项目77个、347万平方米,完成改造面积183.76万平方米。宁波棚改工作获得了国务院副总理重要批示。
    宁波的棚改经验有三点。一是大力推进竞争性征迁。即通过居民竞争性投票确定先行改造区块,实现“改不改群众说了算、谁先改票数说了算”。由于有了竞争,极大激发了居民改造意愿,大大加快了征迁进度。二是大力推进货币化安置,把棚改工作与消化商品房库存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对选择货币安置的给予一定奖励。2015年,全市危改项目货币化安置率达到了80.6%、部分片区达到99%。三是大力推进多元性融资。通过多方协同对接,搭建形成以国开行资金为主、农发行资金为辅、其他银行资金为补充的棚改融资格局。到去年底,国开行总授信915.2亿元,农发行计划融资179亿元,商业银行贷款约70亿元,国家专项基金支持14.3亿元。2017年底前,宁波将争取完成改造300万平方米,基本消除安全隐患严重的成片危旧住宅区。
    
城市品质提升: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在发力

    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近年来,宁波市提出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统筹推进城市景观、公共交通、地下管廊、智慧信息、治水治气等设施提升,内外兼修、地上地下联动,全力破解“城市病”、建设新型城市。
    2010年,宁波市在全国率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已基本实现行政村光纤全覆盖、乡镇镇区4G网络全覆盖和城区重点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全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智慧健康、物流、教育、交通、城管、基层治理等应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成功举办五届智博会,累计签约大型项目118个,金额超420亿,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试点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
    宁波作为拥江靠海的水网城市,也曾受台风内涝影响,“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为此,宁波市早在2004年慈城新区规划建设时就借鉴悉尼水敏感城市设计理念和成功经验,采用“渗、滞、蓄、净、用、排”措施,率先建成2.6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示范区。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目前宁波市正全面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和三江流域防洪排涝工程,计划到2020年,实现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70%面积降雨就地消纳利用。
    
城市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卫星城显身手

    2015年底,宁波的泗门、石浦、慈城、溪口、观海卫、西店、集士港、周巷等8个卫星城已基本实现由“镇”到“城”的历史性跨越,以全市10.6%的国土面积吸纳了12%的常住人口,镇均GDP达到72.6亿元,建成区面积1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1.5万,小城市形态初步形成,卫星城正在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
    为了使脱胎于建制镇的卫星城构建相适应的城市治理体制,宁波打破了体制机制束缚。通过开展扩权强镇改革,规划实施权、投资审批权、土地出让权、财政预算制定权和综合执法权“五权”下放,镇均下放近300项行政审批权和400项行政处罚权,确保了卫星城基本具备县一级行政管理权限。通过健全卫星城内设机构,每个卫星城设立国土、规划、环保分局,成立财政局和地税分局,设置独立金库,普遍建立综合执法局,全面提高放权承接能力。通过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每个卫星城成立资源储备配置和审批服务中心,构建行政审批、就业保障、行政执法、应急维稳四大服务平台,实行集中式管理服务,年均办理审批服务事项约10万件,按时办结率99%以上,基本实现群众“审批办事不出镇”。同时,宁波在卫星城实行激励性财政扶持政策,并同步推进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试点,加大对卫星城培育的资金和土地要素扶持。
    改革有效缓解了卫星城“脚大鞋小、事多权少”的体制困局,与小城市相适应的政府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5年来,卫星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高于宁波市1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1%,高于宁波市12个百分点。

城镇化投融资改革利器:PPP进展迅速

    推进城镇化建设,资金是关键。2015年以来,宁波市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1+X”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宁波建立了PPP项目库,对外发布PPP项目107个,总投资2925.1亿元,拟引入社会资本1661.5亿元,有2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PPP示范项目。其中,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项目获得交通部PPP示范项目42.5亿的资金意向函。
    在争取资金方面,宁波市加强了与国开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合作,国开行宁波分行今年发放新型城镇化贷款352.4亿元,较去年新增175.2亿元。同时,做好项目衔接申报,积极争取国家新型城镇化专项基金,通过努力,余姚泗门新型城镇化建设、轻纺布料城等5个项目共获得国家专项基金4.66亿元。
    今年,宁波市将建立健全PPP项目审联评机制,启动实施一批重大PPP试点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大国家开发银行等对宁波新型城镇化项目融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新型城镇化专项建设基金。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是关键。为此,宁波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今年4月,宁波市公安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户改工作。慈溪作为浙江省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已于2015年底推行城乡户口一元化管理。北仑是浙江省居住证改革试点地区,已制定出台居住证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积极探索建立以居住证为基础的积分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为了提升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宁波进一步完善了外来务工人员社保转移接续政策,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并,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015年,宁波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率达81.31%。今年,宁波市将围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制定中心城区积分落户办法及相宁波市贯彻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的实施意见,并研究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交易流转正当时

    宁波的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也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15年底,宁波有99.3%的村经济合作社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面启动。宁波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提高到67%和67.9%,居浙江省领先水平。慈溪被列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
    同时,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启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指导意见出台,目前已基本建立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今年,宁波市还将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健全股份经济合作社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村社进行公司化改造或有序退出,并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中介服务体系。

慈溪多规融合:城市规划“一张图”

    2015年,宁波市出台“多规融合”工作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六个一”主要任务。到目前为止,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环境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编制调整完成,初步建立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核心,其他规划相融合的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市区总规层面“三规融合”“一张图”,初步搭建“多规融合”信息共享查询平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控制线、中心城区和重点发展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控制线,中心城区4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内融合度达95%。同时,编制完成“多规融合”规划数据标准、规划技术规程、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用地分类对接指南等一批技术规程标准,为“多规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长街镇、龙山镇、溪口镇等6个乡镇“多规融合”试点工作也正稳步推进中。

六大城市愿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十三五”,宁波发展将以“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下坚实基础的目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口经济圈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物流服务中心。构建起“绿色、智慧、品质、包容、国际、幸福”城市,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绿色城市,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力争2018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0%,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
    ——智慧城市,全面打造“数据驱动、业务协同、产业融合、应用升级、信息安全”的新型智慧城市,争创大数据国家示范城市。
    ——品质城市,打造“东亚文化之都”和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和影视之城。创建国际水平公交都市。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打造品质宜居魅力都市。
    ——包容性城市,争创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城市,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达96%。
    ——国际化城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多式联运国际枢纽,争取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建设国际人文名城,努力建设在亚太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民生幸福城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到2020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70万平方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
    (文/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