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守营
智慧金融直观地说就是构建一套确保资金投融更快速、更高效、更安全、且具有内生迭代学习和进化能力的生态系统,使金融机构逐渐走出基于信息不对称获取信用利差的盈利模式。具体而言,要使金融服务变得更具智慧,必须要处理好金融服务主受体的关系、金融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等。
“10年的金融从业时间里面,从券商到私募到第三方,我发现金融行业(特别是智慧金融)本质上与制造业越来越接近,投资者作为C端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本质上就是一个完整的产品消费流程,现在的第三方越来越注重投资者,也可以说是消费者的服务,但是整个行业没有一个完善的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海棠金融CEO陈文翰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士余在就任证监会主席后提出了“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的战略思路,中国金融行业开始进入到规范有序经营的时代,那些违反金融逻辑、资金池、风险错配等金融产品被清出市场,代之的是透明的、逻辑清晰的、有完善托管与备案的金融产品。
为什么说智慧金融本质上与制造业越来越近?陈文翰认为,简单来讲就是产品的标准化,无论是金融还是制造业的产品都需要专业的制作标准。具体来讲,打造智慧金融体系,从技术方面需要将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三者共同结合以构成有机的计算和分析整体,而这些都与制造业密切相关。具体来讲,物联网通过各种智能感知和识别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各类有效信息,并将信息传递到预定的接收处。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本质还是基于互联网扩展的O2O。物联网本质上是借助互联网技术、传感装备以及可穿戴设备系统等,通过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等技术分析,将各类生产和服务流程量化、可视化、可控化。智慧金融的基础在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和广泛使用,通过无处不在的物联网,客户和机构可以快速地获取信息,而通过云计算技术,从大数据中分析出客户的需求分布特征,让金融服务更具个性化和动态匹配性。
陈文翰说,在数字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和数据算法等的共同作用下,智慧金融生态系统通过在产融各环节实现流程的透明可视和可控,使信息获取不再是一个告知-反应的过程,而是如同一个大超市,金融服务机构能够在这一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中自动采集信息,缓解和规避了信息被动获取所带来的委托代理成本和道德风险,从而使金融服务的质量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信息分析、甄别和运算加权及赋值等能力,以及众包方的协同能力。
当市场开始有标准的时候,就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评价,陈文翰的希望是,为投资者提供一个线上线下的综合类金融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大数据收集、系统化分析,同时配合专业化的投资者教育系统,并辅以有效的开放的评级与评价系统,让C端的金融产品消费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金融产品,更准确地购买到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
国内的对冲基金是从2010年股指期货上市后正式拉开序幕的,作为国内第一批对冲基金经理,曾亲身参与过大量对冲与套利策略模型的研发与实战的陈文翰认为,中国当前的对冲基金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也遇到很多的瓶颈,首先是金融工具的匮乏,目前二级市场上能够实现对冲的工具仅仅只有三类股指期货;其次是政策不稳定,对股指期货开仓数的限制极大地影响了对冲基金的市场容量,提高的交易难度;还有就是整个对冲基金行业运行时间短,大部分的策略模型和交易程序都是由海外引入,由于海外市场的有效性要远高于国内市场,所以导致了策略的稳定性不高,很多策略都水土不服。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陈文翰认为,投资者需要一个完善的对冲基金分析与评价系统以及投资者教育平台,这就需要专业人士或专业的机构来做。海棠金融的做法就是汇聚行业内诸多实战专家与数学家工程师,旨在通过对市场策略进行挖掘和研究,为投资者们提供一个完善的对冲基金分析与评价系统以及投资者教育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对冲基金,为中国对冲基金产业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