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电收购澳网遇挫:“威胁国家安全”成借口

作者: 杨虹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杨虹

    近日,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出于国家安全方面的理由,初步取消了中国国家电网收购澳洲电网公司股份99年租赁权的交易,而在今年早些时期,澳大利亚政府还阻止了中资企业收购畜牧生产商基德曼公司。中澳自贸协定生效不满周岁,澳大利亚政府数月之内连续两次否决中国企业在澳开展纯粹商业性投资的决定,会对原本发展势头良好的中澳两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产生哪些不良影响?给中澳双方该如何化解这些影响?就上述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冠群日前接受了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的专访。
    
两国经贸合作增长势头减缓,波折加大

    王冠群认为,澳方这种做法,短期之内会损伤中澳经贸合作良好势头。
    前一时期,尤其是中澳自贸协定签署后,给中澳两国经贸迅猛发展的势头注入活力。目前,在多个经贸领域,中国与澳大利亚均有极为密切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中国在澳大利亚经贸方面占据重要地位。例如:中国是澳大利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第一大贸易顺差来源国、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第一大服务贸易出口目的地、第一大外资来源国、第一大旅游收入来源国,以及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
    另一方面,近期中国对澳大利亚投资增长迅速。中国商务部数据表明,2016年1~7月,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投资增幅达到74.3%。可见中澳两国间经贸合作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和增长性。“常识告诉我们,任何经贸合作均是双方共赢的产物,中澳经济发展彼此需要是中澳经贸合作的总体基础。但此次事件清晰表明,澳大利亚政府对中澳经贸合作基于语焉不详的‘国家安全’理由,设置了明显的非市场化和非经济因素鸿沟。连续出现类似现象绝非偶然,澳大利亚政府相关举措至少表明了其短期态度。”王冠群说,由此可以预见,在短期之内,相关负面影响是极为现实的,中澳两国经贸合作的增长势头会出现减缓和波折加大现象。
    
消除负面影响需澳政府切实纠偏

    中澳经贸合作的主体是企业,但澳大利亚政府近期所为会很大程度影响中国企业家的投资决策取向。事实上,澳大利亚政府相关行为已对中国的国有和民间资本赴澳投资形成消极作用,增加了观望情绪和成本预期,消除此类影响需一定过程和澳大利亚政府的切实纠偏措施。从投资周期角度看,澳大利亚政府当前行为的影响不仅仅存在于短期,也会对中澳经贸中期合作产生一定负面作用。
    尽管如此,但王冠群认为中澳两国长期经贸合作前景依然乐观。中澳两国经贸合作历史较长,互补作用较多,在经济全球化总体趋势不变的情况下,即使经济全球化特征会有所调整后,即使非经济因素对中澳两国经贸合作的影响会有所变化和调整,但两国加快各自经济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经济较大互补性的客观存在,依然是中澳经贸合作的坚实基础。“顺应中澳两国企业、产业和资本的发展需求,实现两国经贸合作共赢,仍是中澳两国走向未来的惟一道路。相关阻碍应被看作中国资本走出去历史过程中的一个插曲,也是经济全球化特征调整中一股小逆流,不足为奇。”王冠群说。
    那么,本次中国国家电网收购澳洲电网受挫有哪些原因?王冠群分析指出,从具体原因看,澳大利亚政府以“保护国家安全”为名,以滥用安全审查法律和制度为手段,实施保护主义和歧视性政策是此次中国国家电网收购澳洲电网受挫的具体主要原因。澳大利亚政府对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实施歧视性政策,使得原本正常的商业活动平添了在正常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理喻的风险和成本的不确定性。因此,这种不确定性很难通过正常的商业磋商和并购方案的调整予以消除,即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从较为宏观角度看,一方面,世界经济格局中存在一定干扰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尚未出现强劲复苏,全球经济增长疲弱加剧了各国发展压力,强化了各种国际博弈升级因素的影响,致使相关国家间的正常经贸合作受到各种保护主义和非经济因素干扰。相关国家均需要在全球合作与竞争中不断调整自身定位和角色。一定程度加大了国际经贸合作的不确定性,对各国正常的经贸合作形成了干扰。另一方面,部分国家对中国经济崛起持有偏见和不必要的担忧。由于缺乏对中国综合国力在全球地位的提升的正确透彻理解,部分国家对中国资本和企业进入本国开展经贸合作具有莫名其妙的恐惧症。将一些本是完全正常的商业活动视为国际战略博弈举措,将一些国家安全性完全可控的商业投资活动视为国家安全威胁危险因素。将一些本应在企业和商业范畴磋商处理的问题,盲目上升到政府和法律层面。总之,这些因素都阻碍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对澳州电网的并购活动。
    该如何解决中澳两国出现的波折?王冠群认为,应从以下角度考虑解决相关问题:一是积极敦促澳大利亚政府改变态度。相关工作既包含政府层面沟通,也包含两国企业界和其他各界人士之间的深度交流。同时也要注意以合理运用国际规则和法律为手段。力求澳大利亚政府能够回到公正、透明和尊重市场规则的的立场和态度上。二是中国企业也要考虑在“走出去”方面,采取更为灵活更为贴近现实的思路和方法。中国企业好和中国资本“走出去”将是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长期发展方向,在中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类似现象也属意料之中,今后,中国资本参与海外并购需要采取更为灵活的金融方案,进一步增强各类资本的联合性和公众性,在不影响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降低相关投资活动的成本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