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运营商面临生死的自我救赎

作者: 卫人
卫人

    自诞生以来,虚拟运营商在我国通信市场是以一个弱者的形象出现的,并被渴望电信改革的人们寄予厚望,视为搅动电信市场的那条“鲇鱼”。但现在,曾经的弱者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山东临沂已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的徐玉玉,因为一个诈骗电话离世;山东临沐县的山东理工大二学生宋振宁也在遭遇电信诈骗后,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徐玉玉遭遇的是“171”开头的诈骗电话。而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官方微信也发布紧急提醒,接到“170”、“171”两个号码段来电千万要小心,已有多人被骗!
    虚拟运营商没有自己的通讯网络,而是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基础运营商那里“包干”一部分,再通过自己的计费系统推出差异化的增值服务卖给消费者。而“170”、“171”号段则是为虚拟运营商准备的专门号段。
    在关于两则不幸事件的报导中,媒体也在质疑受害人的个人相关信息是如何流失泄漏的。的确,在信息消费迅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信息等隐私数据的泄漏让人不胜其烦:你如果买了股票和基金,那么投资管理公司的电话就会经常骚扰你;你如果去房地产中介看过,那么卖房的电话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应该说,在号称数据时代的今天,没有经过授权的个人信息和隐私等数据正在被商家所滥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关于个人信息数据保护不是笔者本文探讨的重点,笔者关心的是由于监管措施跟进不到位,“170”、“171”号段无需实名登记即可购买,已经成为诈骗电话和短信的温床。
    事实上,由于媒体关于“170”、“171”垃圾短信、骚扰电话、信息诈骗成为重灾区的报道,工信部专门约谈部分实名制不到位的虚拟运营商,4月份专门出台了“加强规范管理促进转售健康发展的通知”,重申严格执行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要求,依法保护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然而,在7月份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组织的对虚拟运营商新入网电话实名登记的暗访中,依然有15家转售企业存在违规行为。
    “170”自2014年“5·17”电信日放号以来,两年多发展用户3000万,成绩斐然。目前,“170”的41家企业新增用户,已经占到当前整个移动新增用户市场的三成以上。然而,被业界寄予厚望、本可以成为金字招牌的“170”,如今却因为电信诈骗而蒙羞。
    虚拟运营商要守住经营的底线,严格遵从电信业务管制,坚守实名制底线。与三大运营商不同,虚拟运营商的任何违规,都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让监管部门对其加以严格管制,因此,虚拟运营商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而今一些虚拟运营商的违规做法无异于自毁长城。
    事实上,当“170”、“171”沦为垃圾和骗子的代名词时,还会有多少人选择与其为伍呢?不难预见,如果“170”、“171”号段在形象上没有改观而是继续沦落,那么其原有的客户也会随之流失。
    是生存还是死亡?在抉择面前,虚拟运营商今天迫切需要一场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