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时评
宋时飞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这是一套涵盖8个方面、30项举措的降成本“组合拳”。我们期待,相关措施能够尽快见到实效。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再好的政策环境,也代替不了企业的内生性动力。“轻装上阵”后的实体经济企业,很有必要想想“虚实之法”。
实体经济企业之难,由来已久。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一些行业、地区、企业的困难尤其明显。对发展中的难题,实体经济企业不妨把站位拉高些,把视野拓宽些,适当“务务虚”。看似无用实有大用,这会有助于厘清眼前的困难,早日走出低谷。
比如,对经济周期这样的大坐标,有必要天天想、时时想。新常态下,妥处那些在顺周期里形成的先进富余产能,就要跳出本地、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事实上,国际产能合作这样的新平台,已经给有志于此的市场主体提供了大舞台。每个经济体都有自己的发展阶段和周期,能否顺势而为、扎根四海,是一项深远的大课题。
又如,对行业属性这样的基本面,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有时,甚至需要“壮士断腕”“刮骨疗毒”。时下,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正在紧张有序推进。从全国看,难度确实不小,但这其中也不乏亮点——越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对钢铁煤炭的“依赖度”就越是相对较低。过去一个时期,这些地区对增量控得严格,对存量调得到位,对产业谋得长远,对人员想得周全。这些地区的钢铁煤炭行业,既不大可能在经济增长周期上升阶段里“大起”,也不大可能在调整阶段里“大落”。
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的钢铁和煤炭,往往转型较早,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很深,相关钢铁煤炭企业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就成为“循环经济”“新经济”的领军者。
对实体企业而言,除了“高站位、宽视野”的务虚,也需要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辩证关系做出深刻体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企业做强做大做优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用好金融杠杆。这些年,国内大量实体企业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甚至把企业的业务重心都放在股市、债市上。虚实结合,重在有度,如果一味追求金融杠杆,而主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在国际上毫无竞争力和话语权,就会导致既无质量,也无效益,更无明天。在资本市场繁荣时,“过度虚拟”尚能遮丑,一遇行情大变甚至长期熊市,这些实体企业的日子就会雪上加霜。
从全局讲,如果一个经济体特别是大国长期偏重于虚拟经济,可能会产生很大问题。有时,表现为真正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实体经济自主品牌太少,在世界制造业格局中无法掌握主导;有时,表现为货币调控总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明明倡导的是“脱虚向实”,但在市场预期作用下难奏其效,甚至出现“脱实向虚”。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瞄准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也对实体经济看得很重——明确提出“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而且,上海正在改变传统制造业发展观,进而努力拥有核心掌控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掌控产业价值链高端,增强对外、对市场的影响力。
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是一道大题目,需要各方都拿出“虚实结合”的眼光和实践。比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过程中,一项“权力放下去”的措施在实施之前,就要多想想“地方能否马上接得住”“有可能产生哪些问题”。如果真的出现“基层接不住又返推给上级”,那么,企业和群众办事来回跑的现象可能还会不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