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产业脱贫挖穷根

作者: 吴渊
光伏板下方的一垄垄枸杞郁郁葱葱。宝丰集团/供图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吴渊

    “从救济式扶贫,到产业带动脱贫,对贫困人口来说,就是‘挖掉了穷根’。扶贫到脱贫,一字之差,内涵大不相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一间办公室里,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宁夏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八五在介绍自治区政府与企业合作开展产业扶贫项目时表示,产业扶贫不但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同时还有利于产业技术进步、转型升级。
    “宁夏的贫困状况,具有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等特征。在这样的情况下,让贫困地区与企业共同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意义更为积极。”张八五说。
    宁夏宝丰集团开展的光伏发电扶贫、枸杞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就是能够“挖掉穷根”、与贫困地区人口共同发展的产业带动脱贫突出代表。

“光伏+枸杞+扶贫”

    不久前,银川市郊宝丰集团10万亩枸杞种植区,还只是一片看不到边际的荒地。现在,这个贫困地区成长起来的企业,把这片沙漠变成了精准扶贫的大舞台。
    宝丰集团的枸杞产业扶贫项目,规划投资20亿元,建设10万亩优质枸杞,打造枸杞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模式。项目位于宝丰光伏发电项目区,枸杞种植于光伏电板之下,采用“企业+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宝丰集团负责制定统一管理标准、统一田间作业流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要求,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水肥一体化喷灌技术和现代机械化设施设备。由农户负责日常田间管理和采摘,农户既是产业工人,又是经营业主。
    宝丰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党彦宝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之所以宝丰集团会选择发展枸杞项目,最初就是为了有针对性地缓解宁夏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
    党彦宝说,在枸杞产业扶贫项目确定的基础上,为了更大程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人力结构,宝丰集团聘请农业等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详细研究论证,最终选定了“光伏+枸杞”的产业配套模式。据了解,该模式在国内尚属首创。
    在国家级贫困县——宁夏固原西吉县,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见证了西吉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与宝丰集团代表就枸杞产业扶贫项目进行的交流。
    西吉县政府各级、各部门负责人轮流发言,然而其发言内容,都指向了一个内容——宝丰集团枸杞产业项目所需的约8万就业人口,能不能都从西吉招工?
    宁夏其他与宝丰集团有所接触的贫困县,也都持相似态度。
    宁夏产业项目众多,贫困县人口外出务工也早已成为常态。为什么这个项目会引发各方的“争抢”呢?
    对此,党彦宝表示,宝丰集团的枸杞产业项目,将实现统一研发、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并零成本承包给8个贫困县区建档立卡有
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同时,宝丰集团按较大幅度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农户收购成品,目前这个价格定位50元/斤。
    “尽管50元/斤确实明显高于目前市场上平均30元/斤的最高收购价,但宝丰集团会在严把产品质量、经营品牌效应、多元化产品开发、深挖高端市场等方面提升利润、平衡成本。所以这个收购价是不会变的,也会在合同中清楚地标明。按每户平均6亩、每亩产量400斤计算,每年约为每个贫困人口创收2.4万元、平均每户增收12万元。”党彦宝说。
    由于宝丰集团的枸杞产业项目是专门针对贫困户的,因此参与该项目的贫困户年收入包括枸杞种植收入和光伏扶贫补贴收入。同时,由于枸杞从种植到收获期为3~10月,宝丰集团还计划将与枸杞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光伏电站的日常清洁养护工作交给枸杞农户,并再开出一份工资。
    算下来,这已经是一份不止于脱贫的丰厚收入了,难怪会引起各方的积极争取。
    对宝丰集团正在践行的“光伏+农业+扶贫”,宁夏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张吉忠表示,宝丰集团是宁夏最重要的社会扶贫单位之一,而党彦宝也是宁夏最重要的社会扶贫工作者之一,对这类既能拉动经济,促进产业发展,又能带动群众增收就业的项目,扶贫办将大力配合与支持。
    张吉忠表示,最适合扶贫的项目是劳动密集型项目,而枸杞产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贫困的根源在于人与自然承载能力间的矛盾,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贫困地区人口,这也是宁夏扶贫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宝丰集团“光伏+枸杞”的产业带动,是促进城镇化与减少农村人口的双赢之举。
    为进一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宝丰集团正规划在枸杞、光伏产业区建设观光台、五星级观光小木屋、农家庄园、快乐农场、蔬菜大棚等基础设施,将农业生态旅游与新能源工业旅游相结合,打造银川近郊旅游景点,实现了“一地三用,农光互补”,形成“上方光伏发电、下方枸杞种植、全方位观光旅游”的新型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规模化园区化集约化

    在宝丰光伏产业综合示范园,已建成的一期集中式光伏电站跃然而出。一眼望去,一块块离地3米的光伏板鳞次栉比,光伏板下方的一垄垄枸杞郁郁成行。由于采用了国际领先的高效单晶组建、斜单轴自动跟踪技术,光伏电板每15分钟便可察觉的微微自动调整一次角度,最大限度保障太阳直射。仅此一项,就较传统集中式光伏电站发电效率提高18%~20%。
    该一期工程今年3月开工建设,6月30日便已建成并网发电,仅用时3个月余。
    “去年,宁夏政府分配的1.4GWp光伏建设指标,在今年6月30日之前,已全部建成。过去,一个很小的电厂可能建两三年,而现在,比如宝丰集团那个在这一批次指标中规模最大的390MWp光伏电站,建设只用了
3个月时间。”张八五告诉记者,这样的变化,是源于宁夏在开发光伏产业过程中进行的规模化、园区化、集约化创新探索。
    张八五介绍,目前,宁夏在区内规划了十大光伏园区,每个光伏园区的土地和光照条件基本可以支撑1GWp左右的光伏发电容量的建设运行。同时,对这些园区可以统一建设基础设施,如交通、供水、升压站、输配电工程等。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光伏电站千瓦造价成本。“过去,宁夏光伏电站每千瓦造价成本约为8000元,而今年6月30日前建成的这一批园区内光伏电站,则降到了6500元/千瓦,并且还有下降空间。”
    “宝丰集团在这里就做了很好的尝试。”张八五说,“不但光伏电站造价成本降下来了,还能同时与其他产业配套发展,形成规模效益。特别是我们在光伏园区内推广‘领跑者计划’,使众多光伏先进技术得到推广。以园区为抓手进行光伏产业建设后涌现出的这批项目,是宁夏光伏产业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短、上网效率最高的一批项目。”

让光伏扶贫更普惠

    按照国家的光伏扶贫发展政策,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来说,将保证20年每年3000元的保底收入。据西吉县的统计,该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7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075户、105881人。其中,适宜通过光伏扶贫脱贫总人口19095户、79592人,分布在172个村,而这79592人中,有71137人属于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8455人属于建档立卡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
    不过,“受光照条件、可利用土地资源、电力接入条件、未纳入自治区2015~2020年光伏产业园区规划等因素限制,西吉县不适宜在本地建设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这是《西吉县光伏扶贫方案》的结论。
    限制西吉县发展光伏发电的原因有很多。自然资源方面,西吉县处宁夏山区,降雨量较川区地区高出一倍,但光照资源却不到川区的一半。另外,适合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发展的集中连片土地也很稀缺。
    然而,使西吉县政府下定决心与宝丰集团合作,开发建设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的主要原因,正如西吉县发展改革局副局长王莹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所言:“扶贫越早越好。光伏项目早一天投产,补助早一天拿到,贫困户的生活就能早一天改善。这比什么都重要。”
    据王莹介绍,《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正式出台后,来西吉县考察合作的能源企业有不少,但他们最终选择了宝丰集团。
    “我们首先要保证合作企业有能力也有信誉提供20年贫困人口每年每户3000元的补助。宝丰集团的信誉,以及其总裁党彦宝成立的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这些年在西吉县大力投入开展公益慈善,让我们对与宝丰集团的合作充满信心。”西吉县县长李喜生说。
    西吉县与宝丰集团合作建设的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位于距银川市区约25 公里的宝丰光伏产业综合示范园区内。电站总规模477.375MWp,总投资约37.8亿元。据了解,投资中政府和企业各出资50%,而净利润中政府出资比例对应部分全部作为对应贫困户收益。
    与西吉县合作的这一个光伏扶贫电站,仅是宝丰集团规划中的二期2GWp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的一部分内容。据了解,二期项目规划投资170亿元,占地7万亩,完成后将面向全宁夏建档立卡8万贫困户给与经济补贴,每年发放补贴资金2.4亿元。
“在宁夏,贫困县多集中在南部山区,光照条件不如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引黄灌区。同时,南部山区年降雨量都在400毫米以上,属于宜农宜林土地,用作生态保护,才能更好发挥该地区国土功能。而中部干旱带和引黄灌区降雨量则不足200毫米。以宁夏现实条件来看,大规模开发缺水荒地是不现实的。在此条件下,对这些荒地的利用,与南部山区恰好形成了互补。”张八五表示,宁夏发展改革委与相关企业、专家进行探讨后,就有了这样一种模式:由贫困县政府将县内贫困户组织起来,形成光伏指标这一资源,再与有志于公益事业且有能力有支撑的大企业共同开发,并将光伏扶贫发电项目放入规划的园区之内,形成规模化开发。
“这种模式是比较成熟的。”张八五说,这不但有利于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及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还便于社会监管。从企业角度看,这也有利于企业对光伏项目进行多元化发展,如配套枸杞种植等。另外,这有利于贫困人口就业,以及小城镇发展。
“宝丰集团是宁夏区内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其产业链较为完整,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强。同时,除煤化工外,宝丰集团也在进行多元化发展,如商贸、物流,及今后的养老等产业。与这样具标志性的民营企业合作,同时为其注入新资源,可以实现企业发展与扶贫事业的双赢。”张八五说。
    宝丰集团的“光伏+枸杞+旅游”产业精准扶贫项目,总投资约240亿元。其中,枸杞产业带动宁夏8县区建档立卡有劳动力贫困户约1.7万户8万人,以及银川市有劳动力的待岗职工、有劳动力的低保户约1000人左右。而光伏扶贫的补贴则为每年2.4亿元。再加上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每年固定捐出的2.6亿~2.8亿元教育等慈善支出……
    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党彦宝矢志产业扶贫,扶贫是目的,产业是应时而生的。“作为‘枸杞大省’的宁夏,枸杞产业链完善,技术储备强,拥有成熟技术的产业工人很多。如果招用他们,就节省了培训等步骤,成本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可以说,之所以将枸杞产业做成精准扶贫项目,是党彦宝在履行他认为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精神: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党彦宝表示,枸杞产业与光伏共同发展,可以有效相互分摊成本,尽管回收周期较长,但安全稳定,也会成为宝丰集团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