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人
新年的第一天,雾锁京城。透过玻璃眺望外面模糊的世界,仿佛感到了整个世界的茫然,也有了更多的遐想。
站在不同的历史基点,对历史事件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对于2016年6月23日英国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许多人的感受不过是公投结果所引发的全球股市动荡几天,亦或是未来的欧盟走向何方,而笔者所感受的则是历史的沧桑和无奈的轮回。
笔者最早接触欧洲统一的观念,是在28年前看到了《“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一书。作者陈乐民是我国著名的欧洲问题专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是时,两伊战争和阿富汗的战火都已渐近尾声,但全球依然处于美苏所主导的冷战余寒之中。那时透过欧洲“同一性”和民族“多样性”的交织权衡,去畅想欧洲统一简直是天方夜谭,代表欧洲的当时还是欧共体。
但1991年12月10日,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将欧共体改称为欧洲联盟。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生效。1999年1月1日,在实行欧元的欧盟国家中实行统一货币政策。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货币。
当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欧洲将在统一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时,历史却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英国脱欧了。它会成为欧洲一体化倒退并重新陷入分裂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吗?今年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主席勒庞在总统选举中是否会胜出将为我们揭晓答案。让我们怀着忐忑的心静候吧。
而影响堪与英国脱欧比肩的无疑是特朗普2016年在美国总统选举中意外胜出。他的当选对世界的影响有多大?透过菲律宾现任总统杜特尔特我们或许可以知道答案。因为杜特尔特,原本剑拔弩张的南海转瞬间柳暗花明。而口无遮拦的特朗普与其在风格上目前看如出一辙,更重要的是,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大的能量。
2016年国际政治所发生的这些所谓的“黑天鹅”事件,将在2017继续发酵,地球上许多国家都可能会感受到什么叫“天有不测风云”。
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无疑将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性影响,作为世界大国的我们自然无法置身事外。特朗普即将领导美国在地缘政治特别是西太平洋地区如何进退,他在中美贸易中将采取怎样的态度,都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在新的一年,人民币贬值、投资外流、企业债务风险等问题同样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挑战。
不过,正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客观上有利于我们对美国的外贸出口;而欧盟动荡所引发的欧元转弱,则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地位的强化。仅此一点,就可见其间的联系和转换是何等的复杂。
在这样的国际风云变幻中,我们又将如何应对,走好自己的路?
审视当下的中国,我们的经济处于“L型”下行后的盘整阶段。众所周知,过去30多年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诸多红利要么消耗殆尽,要么今非昔比,人口红利、资源和环境红利等都到了难以承受传统增长模式的地步。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创新。
创新,当然离不开科技创新。中国的R&D投入近些年来增长较快,全国R&D投入已经达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企业R&D投入占比达到80%,政府投入占20%,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创新,更离不开制度上的创新。尽管做了巨大努力,但2016年民间投资的增长较前几年的平均水平依然有所减缩。2016年,国家出台了保护私有产权的意见,这是一个很好的长期制度性预期,但是还应该有很多政策来稳定民营资本在国内投资的预期。
2016年,虽然煤炭、钢铁等在去产能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去产能在今年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攻坚任务。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将进一步转向“三去一降一补”和国企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从顶层设计阶段全面进入贯彻落实阶段。同时,如何解决经济现实中的“虚热实冷”,实现经济脱实向虚,自然也缺少不了通过制度创新来引导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向。
2017年,世界政治的不确定性自然会传导到经济领域,进而影响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的复苏。虽然天有不测风云,但无论是斜风细雨,还是狂风暴雨,我们都将栉风沐雨,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