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之惊:地价房价齐飙
2016年是一线城市房地产“疯狂”之年,是地价刷新历史记录最多的一年,一线城市住宅土地平均溢价率达到94.6%。房价的不断攀高,知名房企收获满满,十强房企销售额超过2万亿元。
克而瑞发布的《2016年前11个月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100》榜单显示,千亿元规模的房企数量已扩容至10家(2015年为7家),10强房企总销售额达2万亿元,20多家房企规模超过500亿元。此外,50强及百强房企的入榜门槛都远超2015年。
此外,2015年房企前100名占比房地产市场总体规模20%左右,前10名占比17%。但从2016年来看,前100名已占49%的份额,与其他13万家房企几乎平分天下。
中国房地产市场2016年在“去库存”多重利好政策下全面反弹,商品房销售创历史新高,2015年几乎停滞的投资增速也缓慢爬升。面对亢奋的市场,国庆后逾20城集中出台调控措施,“一城一策”的差别化调控政策对症下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一线城市房地产日渐回归理性。此后,中央层面从规范经营、整治市场、防范风险等角度,不断释放从紧从严的政策信号,相关部门也收紧房地产融资闸门,上海、天津等热点城市11月亦进一步升级调控。从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房价数据看,热点城市已出现涨势放缓迹象。
房地产被视为2017年中国经济最大的不确定因素。2017年整体货币环境不如2016年宽松,货币政策正回归正常,控制增量并消化存量,房地产过去玩的廉价资金、低利率已一去不复返,投资投机需求首当其冲受到打压;居住性需求则受人口流向左右,分化严重,取决于该地能否吸引年轻人,具体可参考两个指标:一是服务业占GDP比重;二是科技创新强度。
如果把地牢牢控制住,限购继续坚持,坚持时间够长到位的话,2017年房价总体会稳中趋降。但如果2017年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之后,政策能否继续坚持令人关注。中国房地产市场更多体现出政策周期,而非库存周期的特质,所以2017年市场走向首先要看政策执行的坚定程度。这轮调控对地产商拍地资金来源空前严格,延续下去对楼市会有明显影响。
钢铁之变:不用再卖白菜价
2016年,不论钢铁的价格,还是上市钢企的业绩扭亏为盈,都足够吸引眼球。
2003年~2013年的10多年间,国内钢价绝大多数时间均运行在3000元/吨~5000元/吨的区间,至2014年国内钢价跌至“2”字头,2015年更是跌至“1”字头,持续刷新历史新低。
不过,从2015年底开始,从期货行业的“一片红”到板材吹响现货市场价格反弹的号角,再到钢材多种品种联动反弹,钢铁市场止跌反弹。2016年12月12日的价格显示,唐山及周边主流钢厂普碳方坯含税出厂3110元/吨,这一价格要比2016年2月14日钢坯的价格上涨了107.33%。2016年12月中旬,京沪穗渝地区4.75毫米热轧板卷的均价在3976元/吨左右,相比2016年2月14日的2008元/吨上涨了98%。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中钢协会员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9920.87亿元,盈亏相抵实现利润252.0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亏损面同比下降21.21个百分点。2016年一季度,亏损的上市钢企共有16家,二季度时收窄至7家,三季度时只有6家上市钢企出现亏损。
当然,2016年钢铁价格的上涨是受多方面影响的,例如铁矿石的价格、焦煤的价格等。从国际看,伴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钢铁需求有所上升,而铁矿石价格的提高也推升了钢铁产品的成本。从国内情况看,我国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持续启动显然正在支撑对钢材的需求。
2016年是中国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开局之年,国务院提出了未来5年内淘汰1亿吨~1.5亿吨钢铁产能的目标,其中2016年计划淘汰4500万吨。截至2016年10月底,钢铁行业已提前完成全年去产能目标任务。
2016年11月14日工信部印发的《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显示,未来5年,我国钢铁工业已不再是大规模发展时期,将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的发展阶段,是钢铁工业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
对于2017年,业内专家的判断是“2017年钢铁行业不会回到2015年,但是也好不过2016年”。
煤炭之轨:“保价”变“限价”
2016年是煤炭供给侧改革元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文件指出,自2016年起,3年~5年内,煤炭行业将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2016年上半年,煤炭行业正式开启供给侧改革。去产能8个配套文件相继出炉,各省市也公布了去产能的具体目标,各大煤企开始大张旗鼓地去产能。下半年,去产能进入全面执行阶段,煤炭市场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据统计,从2016年第25周(2016年6月22日~6月28日)开始,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发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连续18周上涨,从401元/吨一路涨到11月2日发布的607元/吨。相比2016年初的371元/吨,涨幅达63.6%,反弹至2013年6月份的水平。
煤价上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改变了2015年同期煤企大面积亏损的态势。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36家上市煤企中有26家实现盈利,盈利面达72.22%。
疯狂的煤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煤炭去产能的进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通过“责令”煤企释放先进产能,“撮合”煤电企业“低价”签订长协合同等措施,从煤炭全产业链进行把控。进入11月中下旬,煤炭市场在经历了两个月的“煤超疯”后开始降温,煤价进入下跌通道。
截至2016年11月底,煤炭2.5亿吨的去产能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煤炭过剩的压力依然很大,2017年持续去产能的总体思路并不会变。
业内人士表示,多因素叠加促成煤炭市场价格理性回归,要着力把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煤炭市场价格过低有悖于价值规律,不利于行业发展;同样,价格过高也不利于行业发展。对此,煤炭企业要引起高度重视,着力稳定煤炭价格,把价格稳定在550元/吨~600元/吨之间,维护行业平稳运行。
网约车之憾:未能搅动出租车
2016年12月21日,北京市、上海市同时出台网约车细则,细则中坚持京籍京牌、沪籍沪牌的条件。当然,两地在车辆轴距等方面也做了相对宽松的调整。
网约车一度是分享经济的代表。根据《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预计未来5年,我国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所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
《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宣告了网约车的合法化。但人为地将出租车划分为网约车和巡游出租车,本身就是考虑到传统出租汽车行业的利益所做的折衷,这与车辆资源的配置供给主要由市场决定,依靠信息化技术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和最大化是相违背的。
在关于网约车的争论中,有人认为源于共享经济的滴滴已经脱离了共享经济的正确轨道,因为共享经济是借助互联网社交挖掘社会的碎片化时间和闲置资产,以共享的方式提供服务或者使用商品。而滴滴却逐步蜕变成了一家出租车公司,已经丧失了共享经济的本质。有人认为,共享经济应该更加接地气,同时回归它的共享和社交本质,在公平和合规的前提下,和传统经济相互竞争和补充。道理简单正确,但实际操作起来何其难也。对于滴滴来说,其最终归宿可能就是与地方的出租车公司合作,供给方是职业出租车司机,而自身就是一个服务平台。所谓的专车和快车,也就是滴滴自营的出租车了。至于其共享经济的基因,在伴随争论壮大的滴滴身上越来越少了。不过,没有了共享经济的基因,人们也不必完全悲观,因为即便真的只是一家出租车公司,滴滴通过“互联网+”依然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
(本版文字除署名文章外,均由本报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