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宫灯是我国明清时期皇城盛行的宫廷灯具。与普通照明灯具相比,北京宫灯的形态更雍容华美,充满尊贵典雅的宫廷气息。北京宫灯传统工艺已经相传几百年,其做工十分精巧,细致考究,集雕、镂、刻、画和编结等传统工艺于一身,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实用照明完美结合的产物。现在北京宫灯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是北京皇城历史的缩影,是展现北京城市文化的名片。
北京宫灯是极具宫廷艺术和地方特色的北京工艺美术,独具东方神韵与典雅风范。北京宫灯的艺术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结构、造型和工艺上。在结构方面,北京宫灯中最为经典的六方宫灯分为上宽下窄的两层,包括主框架、扇框构件和花牙装饰。作为古建筑环境的装饰元素与宫廷文化的符号,北京宫灯与皇城建筑相得益彰,成为明清宫廷建筑的点睛之笔。在造型方面,北京宫灯在对称中找平衡,在平衡中找变化。其与生俱来的庄重优雅的美就来自于这种对称与均衡的独特形式。在工艺方面,木雕工艺多采用传统图案在名贵硬木上纯手工雕刻而成,灯屏彩绘工艺表现细腻儒雅的工笔画或明快的写意画,以及编结工艺装饰各种珠穗流苏来烘托北京宫灯。这些精工细作的装饰工艺使北京宫灯显得富丽堂皇。
时代的发展像滚滚的车轮,不进则退。现在北京宫灯这门传统技艺已濒临灭绝,更重要的是传承人才十分匮乏,后继无人。像北京宫灯一样,很多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已无法跟上当今时代高速发展的步伐。新的科学技术和材料的应用都使许多传统手工艺行业传承困难,举步维艰。如果传统工艺美术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就需要了解和符合当今市场环境的需要。首先,能够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就更能抢占市场。如果将一部分宫灯配件借用现代机械化生产模式,同时保留核心部分的手工制作,能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其次,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才是未来市场的主力军。因此,20岁左右青年的审美喜好很大程度决定了市场需求的方向,是最需要了解和研究的。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灯具名目繁多,节能高效的商品比比皆是。人们对宫灯产品的实质需求也在扩展,比如艺术照明、环境装饰及礼品纪念等。除此以外,产品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为产品本身增加了更高的价值和更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是为了满足增加产品文化内涵的需求和市场推广的需要。
对于北京宫灯传统工艺而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在博物馆中保护只是静态传承。北京宫灯更需要活态保护传承,也就是在生产中创新,才能传承。北京宫灯的结构和造型艺术特征展现出独有的地域特性,本应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独特优势。然而,现在很多传统工艺产业都面临相同的问题,产品雷同单一,也影响传承。所以需要强化地域性,形成北京宫灯传统工艺生产特色和品牌特色。北京宫灯的工艺之美得益于技师们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的产物。他们追求的是现代缺乏的“工匠精神”。这是所有生产者应有的内在素质,也是中国要成为创造强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就必须从研究北京宫灯的精致工艺出发。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的,从来都没有一成不变。中国文化在传承过去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发展和创新,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需求,从而创造了新的文化。北京宫灯传承至今,也是融入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不断发展而成。北京宫灯的创新开发就需要在原有艺术特性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解构、提炼和重组等方式运用于现代环境设计中,从而创造当代“新文化”。
创新是传统工艺重新进入人们视野焕发光彩的必经之路。现在北京宫灯这项非遗技艺需要在艺术创新方面有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不仅要研究传统北京宫灯的历史文化和工艺美感,还要探索在其历史沉淀之上所凝练的经典和可开发的创新。从而使北京宫灯在发展变化中适应时代的要求,也使北京宫灯传统工艺能够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对于传统工艺美术而言,创新工作任重道远。首先,需要大力鼓励非遗传承人、广大设计人才、艺术家、高校研究机构和工艺美术类企业进行大胆的创新实践和合理开发。其次,创新需要适应现代人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要。当代年轻人并非一味追求价值和潮流,他们更崇尚个性,更喜欢能够体现他们独特性的东西。因而能让他们喜欢的创新产品才能有更广阔的市场。再者,市场需要进一步保护创新设计的专利权,打击盗版,为创新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后,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开发需要广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生产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教育中培养艺术性创新人才。并且培养在工艺品本身和传统手工技艺以外的那种执着而专注的“工匠精神”。同时还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让青少年一代从小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工艺美术大环境,才能影响未来市场的需求。所以,只有满足市场的需要,探索创新设计的产品开发,结合市场营销的商业化运作,培养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氛围,才有可能打开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创新的新局面。
作者:赵佳(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北京市北京学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北京宫灯艺术独特性与创新设计研究”(BJXJD-KT2016-YB06,Sk3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