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讯 记者崔立勇报道 实体零售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商场“关门”歇业在多个城市接连出现。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将中国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商品的供过于求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然而,中国实体零售的经营者们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在他们看来,困难是实体店自己造成的,千店一面、千店同品、业态雷同才让商场越来越不受消费者的欢迎。
中国消费者去德国旅游,背回国的是菜刀和饭锅。在日前举行的2016中国(南京)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紫金峰会上,王府井集团董事长刘毅用这个例子说明,中国制造业的实力还不足以支撑起销售总额占整个社会零售总额88%的实体零售业。
欧洲商场自有品牌的小牛皮鞋售价一千多元,而国内品牌动辄超过三千。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以皮鞋为例,认为商品供给出了问题。他表示,商品的升级换代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外界认为的供过于求只是低档商品的过剩,高性价比商品仍然远远不足。“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针对这一问题。”他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在此次峰会当天,东方福来德购物中心在南京开业,从传统的招租联营向自营加体验的模式转型。该商场的中国CEO孔军表示,实体零售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并没有外界想象中那么大,行业面临的困难在于“商品的丰富速度跟不上整个实体零售面积的扩容速度”,用差异化和特色化替代粗放式野蛮生长才是商场未来生存和发展之路。
袁亚非直言,实体零售业的商业模式已然落后,简单的“二房东”式地集纳商品越来越难以吸引顾客。他特别强调,利用信息不对称形成的高价格难以为继。“商场标价800元,网上标价400元,年轻人连讨价还价的愿望都没有。”他建议商场应该提供价格合理且稳定的商品。
“互联网给消费者带来快捷,商场给消费者带来体验。”孔军举例说,试穿服装是商场永远无法被替代的特点。袁亚非告诉记者,在商品极大丰富的时代,已经少有人纯粹为买件衣服而进入商场,中国大部分商场还没有发挥出让顾客“玩的同时顺便买点东西”的优势。他认为,增加服务和体验,将商场变成旅游目的地才是未来留住消费者的关键。
2016年1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对中国实体零售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方式、实现跨界融合、不断提升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及效率做出部署。此前,商务部在全国选择上海、南京等9个城市开展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据了解,南京实体商业已经形成了线下线上一体化转型、内外贸融合发展转型、自营+体验转型、全产业链服务转型等四个转型升级的方向。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陈洲表示,实体零售正在进行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