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刘宝实习记者|蔡瑜
岁末年初,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包括适当下调补贴标准,国家投资项目目录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以及锂电池行业产能门槛拟提高近40倍等。这些政策出台,对今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将产生诸多影响,行业也由此开启了新的局面:新能源汽车的质量有望不断提高,竞争力增强而不是过分依赖补贴。当然,在此同时,新能源的公共设施建设也要及时跟上,尤其是城市的充电设施建设,亟待再加一把力。
监管加大,政策引导产业升级
继2016年9月份财政部将新能源汽车部分严重“骗补”的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开曝光之后,该事件的处理受到广泛关注,现惩罚措施已落定。2016年12月20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发布了4家新能源汽车骗补企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其停止生产和销售问题车型;暂停申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资质,并将问题车型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中剔除;责成公司进行为期6个月整改,整改完成后,工信部将对整改情况进行验收。这4家企业分别是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据悉,此次处罚共涉及车型11款,共计2616辆。
此外,2016年12月30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通知》指出,在保持2016~2020年补贴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完善补贴方法、改进资金拨付方式、提高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门槛、建立健全监督体系等措施,重点提高了补贴的技术门槛,并适当下调补贴标准。
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新能源汽车生产42.7万辆,销售40.2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9.0%和60.4%。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4.0万辆和31.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5.6%和77.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7万辆和8.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2%和18.0%。新能源汽车销量虽不如预期,但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国家也逐步给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断奶”。《通知》适当下调了补贴标准:2017~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它车型补贴标准适当退坡,2017~2018年补贴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贴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
在加强监督的政策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引导。
2016年12月20日,国务院对外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6年本)》(以下简称《目录》)。《目录》特别强调,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积极引导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此外,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家明确的“十三五”期间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开发成必然,新能源电池是关键
一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受阻多因为新能源汽车续航不佳,但目前,电池技术不断革新,加上混动汽车的推行,已能够满足人们日常出行的需求。动力电池需求受到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的拉动,锂电池在产量和出货量上都有所增长,不少企业都在争抢充电池市场。
据新能源汽车产业网消息,仅去年1~7月,一共有37家动力电池企业扩产项目,而且,每一个都不是小项目,动辄上亿的扩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2017年产量预期增加42.46%~35.83万吨,需求增长16.58%~28.33万吨,全球过剩7.5万吨。
如比亚迪定增150亿动力电池项目,比亚迪方面表示,经过多年的运营和改进,目前公司拥有磷酸铁锂电池成熟领先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已经差不多扩充到10Gwh,电池的产能瓶颈已基本解决,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近期,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政策密集发布,2016年12月7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编制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重点放开对汽车电子和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制造领域准入限制,但外资电池企业能否进入工信部的电池企业目录将成为挑战。此前,2016年11月22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将锂电池行业产能门槛拟提高39倍——达到80亿瓦时。据了解,在中国,目前仅比亚迪(BYD)和宁德时代(CATL)两家企业满足这一条件,这意味着一些技术创新型初创企业及小企业将面临挑战。
上述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铺路的同时,也加速了行业洗牌,制造准入门槛的提高,也会倒逼新能源电池制造商,进一步提升充电池的续航和耐用性,增强自主开发力度。
“短板”延伸,充电桩投资空间大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中,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不足,正在成为阻碍人们选购电动车的“拦路虎”。尽管有政策大力扶持,但是不少城市的公用充电桩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有些充电桩的匹配兼容度不够,另外,城市公用充电桩缺少统一规划,布局与需求存在不同程度错配。一些城市的充电桩建设时间较早,设备陈旧、维护不及时,很多已经不能正常使用,成了摆设。
据悉,深圳市经过2015年的集中推进,充电桩数量也只达到1.5万个,远远落后于原定的推广建设计划。根据23家充电桩企业的承诺,到2016年底,深圳将再建成18.4万KW的充电设施,若以8000KW等同1000台充电桩来计算,18.4万KW相当于约23000台充电桩。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步完善,国家和不少地区相继出台了各项利好政策,在充电桩建设和电动汽车充电上给予优惠政策。
继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后,2015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住建部四部委又联合印发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根据规划,2020年我国将建成集中充换电站1.2万座,分散充电桩480万个,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2016年年初,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明确2016~2020年将继续安排资金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给予奖补。
面对充电桩建设的诸多状况,不少制造商都在寻求更好地解决方案,以提供复合型充电桩,既能缓解城市用地问题,又能解决电池快充问题,而这一市场的红利也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