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白雪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考核办法》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将其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评价考核体系。根据《考核办法》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制定印发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提供依据。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认为,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约束和导向,可加快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地,为确保实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考核办法》将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短板”
知名经济学者郭凡礼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到经济建设、居民生活,尤其是北方冬季严重的雾霾天气日渐严重,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考核办法》的出台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制约,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明显‘短板’。”张勇在就《考核办法》及有关指标体系答记者问时强调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如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目标任务有没有实现,老百姓在生态环境改善上有没有获得感,需要一把尺子来衡量、来检验。”
“《考核办法》的出台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更有方向性、目标性和可实施性,文件中亮点颇多,泛泛而谈的理论性要点所占比
重大幅降低,指标性的考核标准更加明细,有助于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加强监管落实。”郭凡礼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同时,该文件也将考核的力度加大、难度提升,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有望彻底解决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顽疾。”
突出“公众获得感”造假行为出现避免
有人担心,此次考核指标是否只停留在数据层面?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考核办法》第十条指出,目标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以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突出公众的获得感。这意味着,公众对于环境的切身感受将成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
“在《考核办法》中突出‘公众获得感’将引导地方党委和政府把绿色惠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德中环保咨询合伙人王铮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郭凡礼对“公众获得感”写入文件赞赏有加,他认为,“这恰恰是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也表达了我国政府从严、从速整顿环境问题的决心。人民群众的监督不仅能够加快环境问题的发现、汇报、解决、反馈,还能将政府部门、企业的行为作出全面监管,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破坏问题。”
让公众感受在考核体系中拥有更高权重,业内人士认为,这可以更加有效督促各级领导干部把“提升公众获得感”当成工作方向,强化工作的时效性、责任感,也保证评价考核结果与群众切实感受相一致,增强评价考核结果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把‘公众获得感’提到一定的高度,可能会让一些领导干部为达到考核目标而造假。”王铮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出了自己的担心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在考核实施过程根据实际情况注意实施效果,并进行深入总结,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同时,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及配套奖惩措施,杜绝和避免造假现象发生。”
此外,在《考核办法》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将面临一些挑战。在郭凡礼看来,一方面,《考核办法》的落实必然会受到部分地方政府、传统企业的阻挠,尤其是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产业集聚区可能面临更多环保整改问题,阻力会非常大;另一方面,《考核办法》可能会对部分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产业转型所需时间较长,如何协调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将是地方政府、国家有关部门面临的重大问题。
评价与考核相结合方式
考核目标已经明确,那么,要采取何种考核制度呢?《考核办法》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基础上综合开展,采取评价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
张勇指出,采取五年考核而不是年度考核,主要出于以下考虑:考核目标主要是“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目标,目标期限为五年,考核时间与目标期限保持一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是一个较长的累进过程,以五年为期进行考核,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地衡量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考核在五年规划期结束后次年开展,与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换届时间比较接近,也有利于考核结果应用。
既然是众望所归的好制度,就要不折不扣抓落实,那么未来将有哪些措施来保证《考核办法》的实施以达到预期效果?
对此,张勇给出了明确的解释:——科学分解目标。“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文件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各有关部门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和差异,已经或正在将考核目标分解下去,使各地区既有压力、又有动力,通过努力来实现“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抓好组织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会同统计局等部门将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跟踪《考核办法》推进落实情况,提出考核等级划分建议,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考核目标体系。
——强化结果应用。评价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能不能得到发挥,关键在结果应用。考核结果将作为各省、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在结果应用上体现“奖惩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