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晓哲
“开展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利于推动三省市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拓展深化区域合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质量,保障市场供应和食品质量安全,降低流通成本,促进消费升级;有利于发挥京津大都市消费的引领作用,带动河北等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为全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提供示范借鉴。”——这“三个有利于”,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司长高杲对于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重要意义的高度概括。
近日在京举行的“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论坛暨企业推介会”期间,高杲就相关话题接受了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经济导报:目前,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情况如何?
高杲:作为连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健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扩大居民消费的一项重要工作。总体来看,当前京津冀农产品市场交易活跃,竞争比较充分,流通渠道多样,但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和现实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流通区域协同发展不足。京津冀三省市农产品流通存在定位不清、分工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其中,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承担了过多与首都功能不相符的农产品集散功能;河北作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和京津冀主要的农业集聚区,农产品供应仅占京津市场的30%左右;天津作为我国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在农产品跨区域集散和国际贸易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二是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布局不尽合理。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推进,京津冀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已有所改善。但客观来看,北京原有的区域性农产品集散功能仍处在向天津、河北转移的过程中,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格局尚未形成。其中,天津、河北的大型农产品流通设施仍处在建设发展阶段,还不能有效地承接区域性农产品集散功能;北京的农产品流通设施正在改造转型,服务城市消费的功能仍需进一步强化。
三是农产品流通主体发育不成熟。目前,京津冀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仍然以农户和个体经营者为主,组织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较低,缺少专业化的大中型农产品流通主体,规模经济效应尚有待形成,制约了流通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四是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发展相对滞后。批发环节,原始的对手交易、现金交易仍占据较大比重;零售环节,传统的农贸市场和菜市场等仍是主要业态;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较低,造成农产品腐损率和流通成本高企。
中国经济导报:为解决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中的这些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做出了哪些切实努力?
高杲:按照国务院领导有关批示精神,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年度工作要点,开展了专题调研和研究,并于2016年6月会同农业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和质检总局等部门研究出台了《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方案》,提出了增强协同发展能力、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快农批市场转型升级、发展农产品全程冷链、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六方面重点任务,明确了加快构建“环京津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发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直采直供模式;推广电子结算,探索三地检验结果互认;推动将农产品流通企业、从业人员等的信用状况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与有关国家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交流合作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同时,还提出了加大投融资、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研究机构、骨干企业作用,加强相关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等保障措施。
《行动方案》印发以来,在农业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和质检总局等的大力支持下,在京津冀三省市的共同推动下,各方面工作进展顺利。
一是成立了跨部门、跨地区的工作协调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京津冀三省市成立了司局级层面的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并于8月份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确定了2016年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以及任务分工和完成时限,强化创新行动实施的组织保障。
二是三省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印发。三省市发展改革委在加强横向联系、积极协商对接的基础上,会同本省市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本地区的创新行动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重点任务,建立了常态化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农产品流通创新项目库,为促进三省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保障和工作抓手。三省市已经依据实施方案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三是京津冀鲜活农产品直采直供合作对接活动成功举办。9月底,河北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北京、天津发展改革委成功举办了“优质农产品企业与大型超市、知名电商洽谈会”。共有120家采购商、140家供应商、320多名业内人士参加了此次活动,达成成交意向3.73亿元,为京津冀三地农产品大型用户、流通企业与生产基地搭建产销对接平台。
四是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研讨和企业推介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正在召开的“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论坛暨企业推介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主办、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承办。会上,京津冀三省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发布了本省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实施方案》。到场的专家、企业代表围绕农产品流通业态创新及发展趋势、农产品品牌培育、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等重点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相互启迪智慧,凝聚发展共识。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也标志着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2016年的各项工作圆满收官,为全面深入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和京津冀三省市,进一步抓好《行动方案》的贯彻落实,同时积极利用现有政策渠道,继续支持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促进三省市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并为全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中国经济导报:对于2017年的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工作,您有何展望?
高杲:一是进一步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希望京津冀三省市发展改革委继续把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天津、河北区域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提高承接北京区域性农产品集散功能的能力,促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调整,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不受影响。要认真按照《行动方案》和本省市实施方案的有关安排,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重点加强“环京津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和农产品全程冷链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京津冀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二是进一步突出创新发展导向。加快传统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提高市场交易、检验检测的信息化水平,拓展线上交易和线下物流终端配送增值服务。大力促进农产品流通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提高经济附加值水平,促进农产品流通业提质增效。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发展农产品供应链,打通由产地到餐桌的农产品流通服务链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三是进一步加强工作沟通配合。充分发挥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和各省市协调工作机制的作用,积极加强国家有关部门与三省市的纵向沟通以及三省市之间的横向沟通,在重点工作推进、重要活动组织、重要信息宣传等方面加大协调配合力度,形成工作合力。三省市之间要加强经验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积极推广国内外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模式,促进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