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春运里的供给和需求

作者: 宋时飞
宋时飞

    春运大幕开。从今天起至2月21日,40个昼夜、预计达29.78亿人次的旅客发送量,将使春运这个饱具张力的时段性特殊社会现象,牢牢牵拽各界目光。
    今年春运,供需两侧都有新变化。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不再指望一站直达,而是主动选择不同运输方式有效接驳的出行需求,较往年明显多了起来。特别是许多在一线城市工作、老家在三四线城市以及县区乡镇的朋友,要么买张高铁票先奔省城再回家乡,要么先飞到距老家最近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再作他想。总之一句话,今年的需求更灵活、更多元。
    春运看铁路,火车票需求总是格外抢眼。有媒体报道,今年的手机抢票软件,突然多了“加价”功能,不加价的抢票成功率还没有12306官方网站高。由此衍生出一连串问题:加价抢票是技术创新还是黄牛变身?刷票软件是服务神器还是网络倒票?
    其实,这有力折射出2016年初以来我们遇到的一系列研判和应对难题。有时,需求抛出了鲜活题目,供给却没有接住答好;有时,供给倒是加速而至、花样翻新,但也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有时,甘于多付费的需求,得到了新供给的满足,却常常一不小心踩到法律的红线……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里的春运,置于经济与社会、法治与发展、合情与合法等诸多坐标下,便会生发出别样滋味。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现实国情决定了,今后很多年里,春运期间的运输需求都会保持相对高位。这意味着,区域性、时段性的供不应求将持续存在,有时还会分外明显。需求体量庞大、呼啸而来,供给平时有余、高峰捉襟,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本已十分不易,且还要统筹兼顾城乡、区域之间的现实差距和分化走势,跳出春运看春运、立足全局疏春运,愈显重要而紧迫。
    比如,要科学引导流向。这两年,春运大数据流向图很吸引眼球。我们要做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针对问题出对策。举个例子,为什么节前从珠三角、长三角奔向川渝云贵方向的客流格外密匝,节后流向却恰恰相反?一方面,这说明我国的制造业仍具备相当优势,在国际产业格局中的分工和位置不会被轻易撼动;但另一方面,正如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一些代表所言,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请先别急着往国外转移,咱们的大西南、大西北,承接和腾挪的空间还大得很呢!
    家门口的就业、不折腾的春运,谁不欢喜?
    又如,要提升治理能力。加价抢票这类新现象,源自于强劲的现实需求,体现着市场配置的迅速有力,有合情入理的一面,但也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一棍子打死”有欠科学,与时俱进规范管理才是正解。
    此外,也不妨引入全方位、全流程视角。前者,以大力推进信用建设、强化信用记录管理为代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产生的失信记录和“黑名单”信息,都将逐步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严重失信主体和当事人将受到联合惩戒。后者,以加强舆情监测分析、开展第三方评估为代表,多渠道进行春运满意度调查,收集广大旅客意见建议,客观评价服务,改进今后工作。事实上,我们已经在这方面有了初步探索和阶段性进展。
    形象地讲,春运似一个难得的多棱镜,优势和进步不会埋没,短板和差距往往也无处遁形。怎么看、怎么办,大家还真有必要花一番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