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6年,各地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充分依托国家设立的各级各类改革创新平台,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发展动力,经济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步伐加快,贫困落后地区加快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总体平稳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展望2017年,区域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改革创新将进一步激发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区域发展“洼地”将加快发展,我国区域发展将在稳中向好的基础上更加协调。
贾若祥 汪阳红 张燕 王继源
回顾2016:稳中向好
●增速稳中向好,出现一批区域经济的“领跑者”
2016年区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地区经济活力依然较强,但也出现了小部分地区经济增长滞缓甚至断崖式下滑的情况。
从四大板块看,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逐步趋稳,特别是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不断提升,为保持我国经济稳中有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稳中有升,保持了中部崛起的良好势头。西部地区在四大板块中一直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继续领先其他三大板块。东北是全国经济增速最慢的板块,尤其是辽宁甚至出现了经济负增长,经济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与其他板块拉开了差距。
从各省区市经济增速比较看,在全国经济增速整体放缓的情况下,相比全国6.7%的增速,涌现出一批经济增长势头较为强劲的“领跑者”,例如2016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名列前茅的重庆、西藏、贵州、天津、江西等地,增速均在9%以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结构稳中向好,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2016年以来,由于各省区市的要素禀赋不同、产业结构状况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并不一致。
从四大板块来看,东部地区依托主要的创新平台,凭借创新意识、人才优势和雄厚的技术积累和经济基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转型。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表现突出,有力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
中、西部地区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在加快培育新动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别是以贵州大数据产业、重庆电子信息产业、江西创新投资为代表的新经济样本成为中西部转型升级的亮点。
东北地区受体制机制因素影响,传统工业部门面临持续较大下行压力,当地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
●动力稳中向好,制度红利不断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
2016年,为加快推进各类区域改革创新开放步伐,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批复了众多鼓励支持地方锐意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相关政策和方案,对各地区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改革创新方面,4月,国务院批复增设了山东半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月和6月国务院相继批准了上海、京津冀、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8个区域的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确定了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7月,国务院批复《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
在扩大开放方面,8月,国务院批复黑龙江绥芬河-东宁和广西凭祥设立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批复贵州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在区域发展平台建设方面,2月和6月,国务院分别批复设立了吉林长春新区和江西赣江新区;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支持各地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通知》,明确了58个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探索产城融合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问题区域稳中向好,落后地区加快赶超
2016年,在更为精准的区域政策支持下,我国落后地区不断加快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针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扶持政策更加精准,扶贫成效明显。2016年,绝大部分地区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建档立卡贫困村进行了重新甄别,扶贫对象更加精准,基本上涵盖了发展比较滞后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地区)、库区、林区等特殊类型地区,而且精确到人和精确到村,并制订了有针对性的扶贫方案。2016年颁布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开发领域首个五年专项规划。
二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有利于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正在建立。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初步建立了生态补偿的制度框架。北京、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云南、青海等9省市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入第二年,大部分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试点方案。
三是以规推进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污染严重地区综合治理力度。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这是“十三五”统筹部署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依据,对污染严重地区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展望2017:更加协调
●区域“洼地”加快发展,区域经济增速更加协调
2017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洼地”有望探底反弹,加快发展,使区域经济更加协调。
从四大板块看,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逐渐探底,有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在国家扶持下加快发展,缩小与其他板块之间的经济增速差距。
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在已经颁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基础上,2017年将会启动西部地区云南滇中、新疆天山北坡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这些地区将成为支撑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中部地区在《“十三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相关国家战略的支持下,将奋力崛起。中部地区处于长江经济带上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区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带动下,经济增长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东部地区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支撑,依托自由贸易实验区、国家级新区等各类创新开放平台,有望在转型发展方面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传统产业优化和新兴产业培育同步推进,各地区发展质量协同提升
总体来看,2017年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调整,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一是东部转型升级步伐继续加快,新经济助推经济增长。东部地区是我国科教实力最强、人才资源最丰富、经济基础最雄厚的地区,聚集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世界级城市群,创新要素集聚程度高,是引领我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平台。2017年,东部经济在创新驱动下,转型升级步伐有望继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二是中西部传统产业将不断优化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中西部是我国的资源能源聚集地,资源能源行业在当地传统产业中占据相当比重。随着近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回暖,中西部一些省区,如山西、陕西、宁夏、内蒙的能源行业、重化工行业效益有望得到改善。而以贵州大数据、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三是东北地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潜力大。东北地区正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建设“法治东北”、“信用东北”等举措着力营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功能完善的载体环境、独具吸引力的人才环境和与国际接轨的开放环境。2017年,东北地区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将会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潜力将会获得进一步释放。
●各类改革创新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各地区新旧动能转化协同推进
2017年,各项创新改革措施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实,不断为创新创业主体营造更加公平完善的发展环境,为畅通区域要素自由流动破除各类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营建更加完善的制度环境。随着改革创新由个别区域向全国各地不断拓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将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国内外统筹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结合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适度扩大区域发展试点平台范围。一是按照国家级新区发展指导意见,稳步推进新区建设,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在改革开放的重点难点领域,继续选择一些典型地区、重点地区开展试点示范,以加快我国对接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并在创新引领、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对国内其他区域的示范引领作用。
●突出区域问题得到逐步缓解,协同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2017年,在巩固2016年率先脱贫成果的基础上,仍会有部分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在2017年实现率先脱贫,而且随着精准扶贫方案的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建档立卡贫困村的贫困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通过多种举措,2017年会实现大约10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脱贫攻坚将会向纵深延伸。
2017年是我国实施国家公园试点的最后一年,9省市通过3年试点,进入了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关键时期,并可根据情况提前甄选国家公园试点扩面的范围,为我国构建相对完善国家公园体制奠定基础。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同时,生态补偿进入重要的实施阶段,开展生态补偿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会进一步扩大,生态保护的资金来源渠道将会更加多元。
2017年,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确保《“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相关任务顺利实施。(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