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特维德
国际上介绍穷国如何取得成功、走向富裕的著作可谓浩如烟海,比如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曾经阐述国家如何才能复制“丹麦模式”,他认为丹麦是成功构建国家机构的典范。
毫无疑问,如何成功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但是西方科学家对于穷国如何发展经济、走向繁荣已做过无数研究,对于富国如何衰败没落却很少关注。
这种可能是绝对存在的。试想: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大约200个庞大的帝国,现在这些帝国无一例外都已烟消云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诸如印加、阿兹特克、巴比伦、莫卧儿、奥斯曼等帝国的灭亡?古埃及文明曾一度是世界最发达的文明,但随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伊拉克的巴格达市曾经是知识的殿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便坐落在此,与埃及名城亚历山大和西班牙南部科尔多瓦的图书馆并称世界三大图书馆,但这三家图书馆后来均被人为烧毁殆尽。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本书的主要观点:古往今来,众多帝国和文明的兴衰起伏,都与创新力息息相关,能够充分激发创新力,国家就会繁荣强大,如果阻碍创新力的产生(很多都有此倾向),国家就会腐化灭亡。国家兴衰成败的原因很难通过比较土地是否肥沃、动植物是否多样、矿物质是否丰富等资源状况来解释清楚,一些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和瑞士)反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气候差异也无法成为国家在财富状况和人力发展水平上产生不同的原因。如果气候是决定因素,那怎么解释澳大利亚在原住民统治时期和英国统治下的巨大差异呢?此外,1000年前非洲的生活水平要高于欧洲,或者至少也在同一水平。
今天,很多生活在较冷地区的人民依然一贫如洗。比如在阿尔巴尼亚、土库曼斯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部分地区,很多人贫困潦倒,生活艰难。
当然,可能还有第三种解释:人的因素。这个话题在学术界一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因为不少业余学者提出经济状况不同是由智力差异造成的,其实就是种族主义理论。然而,事实的“因果”关系和上述理论正好相反:社会文明促进人类智力发展的程度远高于人类智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
综上所述,问题的答案既不是气候状况,也不是矿产资源、土壤质量、有益动植物数量,更不是种族优劣。创新力才是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是如何才能获得创新力呢?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系统当中,具备几个关键因素之后,创新力就会自发产生——只要充满活力,这个系统可以是某种自然生态、某个商业领域,也可以是整个人类文明,或其他任何东西。一旦拥有,系统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取得自然而然且富有创造的发展,无须制定其他发展规划。我们能亲眼见到这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逐渐改变自然生态、商业领域,甚至人类文明,长此以往,结果必会令人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