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服务:可借互联网进区入户

作者: 荆文娜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荆文娜

    在“强基层”成为医改下一步重要任务的方向下,新一轮医改提出了重要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要真正均等化地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提供场所即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全民健康首先应从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健康做起。中国有4.3亿的家庭,庞大的数据后面,是每个家庭对基层高质量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的需求,同时也是对技术过硬的家庭医生的需求。而面对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紧张,且基层力量未必“接得住”的现状,要想有效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就需要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医疗中心,组建区域性的医疗联合体,实现分级诊疗,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智慧医疗等多种辅助形式来实现。通过先进技术创新实践,以满足群众对便捷、高质量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
    那么目前,人们对基层健康管理及家庭健康的认识和实践情况如何呢?

    家庭健康背后需有专业的健康管理支撑

    我国医改的关键是分级诊疗,分级诊疗的第一个关键是基层首诊,而基层首诊的基础则是家庭健康。在实现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预防为中心的转变过程中,家庭成员的健康管理是不可回避的基本工作。
    此前,因为没有大数据做基础,健康管理很难实现。而现在,已可以通过建立大数据疾病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来进行有效的工作。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韩德民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通过平台大数据的基础,可针对所有人群进行及时监控、及时康复维护和及时康复设备的提供。
    从家庭健康来看,有研究显示,实施家庭健康管理对一些慢性病发病率如高血压可降低55%,糖尿病也减少约一半,人均寿命增加将近10年。“家庭健康管理在美国,有7700万人享受了健康管理组织的医疗服务,超过9000万人成为健康管理计划的实际享受者。医疗费用与未参加健康管理的人员相比,以9000万人来算,每年可节约180亿元。”韩德民介绍说。
    他接着表示,家庭健康管理的基本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区的健康管理模式,以健康档案管理和疾病诊疗服务为主,这些服务主要由国家买单;二是社会健康管理模式,家庭支付相关费用后由专业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即为社会化服务。实际上,我国社区的健康管理和社会的健康管理是两条路或多条路并轨模式。
    家庭健康管理的方式又有很多。据韩德民介绍,首先要学会健康管理方式;其次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另外还要减少住院量和医疗费用。“医生要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疾病发生率,这是家庭健康的核心目标,降低个人医疗花费是家庭健康管理最重要的目标。当然,要实现这一工作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进行全科医生的队伍建设,这个体系的建设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韩德民说道:“原因有多个方面,例如全科医生管理体系没有准确的定位,职业晋升和待遇都受到一定的影响等。因此,如何确定全科医疗服务仍是一个挑战,以家庭健康为单位的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仍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北京市家庭健康服务成效才露尖尖角

    基层最贴近群众,也最方便群众,以基层为重点是深化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基层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家庭医生是在新形势下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在大部分省市稳步推进,2016年家庭医生签约率已完成国家规定的目标任务:全国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签约服务覆盖率达15%以上,家庭医生制度正在中国逐渐形成。”在近日召开的“首届中国家庭健康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司长李滔总结了近一年我国家庭医生制度的进展情况。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委员、新闻发言人高小俊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北京市有一万多家医疗机构,每千人的床位数5.5张,2015年底北京市门诊量达到3.25亿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全门诊量的74%,慢病管理257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人数为3.4万人,其中全科医生和护士占1.1万人,累计签约家庭375万,涉及755万人。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都提供了综合医疗服务。
    高小俊表示,按照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北京市出台了《社区卫生家庭医生服务工作方案》,在全国率先探索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并在全市16个区推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一套诊疗模式、四级分类管理来推进签约服务落到实处。一套诊疗模式是指健康就诊预约、定向分诊诊疗服务。四级分类是指对健康人群以维护健康为目标、对危险人群以维护为目标、对慢病管理以提高控制力为目标、对老人儿童加强管理为目标。另外,北京还建立了慢病患者的管理模式,建立家庭医生团队、家庭保健员和患者共同参与的健康管理模式;引导患者自我管理,在家庭医生中推进健康保健员的管理,带动健康一人由健康全家的转变;加强健康信息的服务,根据签约家庭的健康状况,运用电视、移动网络、APP等模式及时主动将健康活动信息告知签约家庭,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收入费机制。2013年北京市为家庭医生服务收付费出台指导意见,提出标准服务当量的管理意见。门诊医生通常接诊一个患者需15分钟,当年测算一个标准的服务成本是11.8元,以此为标准推送工作成本,对签约服务、收费提供参考依据。
    高小俊介绍,下一步的工作中,一是要注意加强对家庭健康重要性的偏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医疗因素占8%,遗传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剩下60%是人的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二是完善健康管理机制建设,解决人员收入和机制问题。全国基层全科医生均较为缺乏。三是提高家庭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但在家庭健康信息化建设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应设计标准,解决认知偏差。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已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国的家庭健康建设实现互联互通。

家庭健康的互联网尝试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很多行业,它也正在促使医疗行业效率的提升。互联网对于医疗行业根本的改变在于从以被动医疗为中心到以主动健康为中心。“互联网最大的释放潜力就是把集中在顶端的医疗资源能够高效地下沉到基层,能够帮助基层医院有效提高其专科建设、学科能力及人们对于基层医疗的信任度。”微医集团董事长兼CEO寥杰远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自2015年底乌镇互联网医院成立以来,目前在全国已支援120多个县级医院,帮助其建立互联网医院。“我们的互联网医院是以接近免费的方式帮助当地的互联网医院,通过此种方式使基层医院学科创建成长迅速。”寥杰远说道,通过互联网医院顶尖专家的支持,基层医院很快成为当地中心,同时以医疗为中心,形成一个新的医疗服务形式。
    家庭健康首先是全科医学发展,全科和专科是构成医疗体系的两个“翅膀”。通过互联网点滴的实践,形成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这一体系由三层构成。第一层是身边的全科,通过全科中心及中心组建的责任医生体系,可为人们提供全程全家的服务,这是基础。第二层是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建立责任医生团队后,该团队将全程管理签约人健康,帮助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维护方案及帮助完成全程就医安排。第三层是健康保险,即基础医保以外的医疗费用全包。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这考验着我们整个健康管理体系及医疗供应体系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