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的增长率基本没变,利用率仅在60%左右

综合利用率低 工业固废待“开发”

作者: 齐添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齐添

    工业固废蕴藏巨大的资源价值,是一座被忽视的巨大“矿山”。业内分析认为,工业固废处置利用在我国尚未形成产业,此前该领域甚至都不太被产业界关注。
    在近日E20环境平台主办的“2016(第十届)固废战略论坛”上,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主任凌江表示,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也在同步增长,2005年以来,增长达到9.8%。但是“十二五”以来,综合利用量的增长率基本没变,利用率仅在60%左右。“2013年的数据显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总产值约8000多亿元。”这一数据表明,一个千亿元的市场,已经悄然打开。

利用率低是差距也是机遇

    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为60%,而我国台湾地区达80%;我国有色金属回收率为50%,世界先进水平为70%~80%;我国尾矿综合利用率为20%,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60%。“这个差距既是问题所在,也是产业发展的空间。”凌江说。
    我国每年有十几亿吨固体废物未被利用,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201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堆存总量近600亿吨。其中,累计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超过300亿吨(不包括废石),总占地超过105万公顷,是2014年新批准建设用地的2.6倍,挤压了经济发展空间。而且我国每年固废新增十几亿吨的堆存,到现在已经累计堆存将近600亿吨。“我国固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就更大。重要资源自给能力不足、对外依存度高,既不利于国家战略安全,也很不明智。”凌江说。
    那为什么说利用率低是一个机遇呢?“比较一下固废行业占整个环保产业的比重,德国环保产业66%是固废行业,日本是67%,美国是31%。而我们国家20%左右,应该说发展空间还是相当大的。”凌江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解释说,党中央国务院现在对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保护有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说是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势就是最大的机遇。”

提升利用率有挑战

    凌江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固废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前期阶段。“无论是我们的技术水平、产业规模还是服务能力,都与我们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这其中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业内专家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固废行业在新一轮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将产生深刻变革。移动互联网与固废行业结合,将显著降低整个产业的运营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固废行业在技术升级、市场开拓、品牌传播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附加值的提升。
    那么,固废利用率高的发达国家在饱和以后是不是不再继续做相关回收工作?凌江表示,并非如此。“欧盟在2014年提出一个‘零废弃’计划,要求资源生产率到2030年要提高30%,还在做持续不断的努力。日本2000年开始建设循环型社会,提出到2020年资源生产率要达到每吨42万日元,这也是一个具体的战略。我国的台湾地区也提出了明确的‘永续物料管理’的目标。”凌江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另外综合部门和管理部门也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规划和计划,对推动固废利用产生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顶层设计是关键

    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欧盟有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法规管理体系设计,除了有废物框架指令这样一个总的框架之外,在废物管理的主要环节都有具体的指令。另外,总体上还有一个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司法保障体系,法律非常健全。
    对此,凌江表示,我国目前亟需补齐顶层设计的短板,从而优化政策环境。比如法律基础薄弱,虽然我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都对固废利用作出原则性要求,“但‘可操作性少了一些’,‘激励性政策多一些,约束性政策少一些’;在医疗废物、电子废物、危险废物等方面的要求过于宽泛。而欧盟对污泥、包装废物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我国在法律及相关政策方面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凌江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另外,凌江还指出,在管理机制上,我国与欧盟、日本等国也有明显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管理的范围上。如果什么都想管,什么都需要审批,都需要许可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