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重塑中国制造竞争优势的新引擎

来自“智造中国2017年会”的报道

作者: 王晓涛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王晓涛

    当前全球工业经济体系、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面临重大变革,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各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目前我国仍处于智能制造发展的初级阶段,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迫在眉睫。在新常态下,如何发展智能制造,使其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重塑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新引擎,成为上月“智造中国2017年会”与会者探讨的核心话题。
    德国提出工业4.0,主要目的就是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继续让德国制造业在全球保持领先优势。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建中表示,实际上工业4.0的核心不在德国,而是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和CPS(信息物理系统)。“德国工业4.0有四大主题,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智能服务,我们国内翻译成信息物理系统,信息物理系统最后组成了工业4.0,因此工业4.0的真正核心是CPS。”他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认为,在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他以柯达胶卷为例说:“柯达胶卷是百年老店,胶卷就是柯达发明的,柯达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照相器材市场的主要垄断者。而我们现在用的数码相机也是柯达发明的,但正是因为发明了数码相机,柯达自己颠覆了自己,因为有了数码相机胶卷就卖不动了。柯达为什么没有成功转型成为数码相机企业呢?据后来的分析,主要是受到人才的限制,因为胶卷生产需要的大部分是搞材料和化工的人,而数码相机生产需要的是搞电子信息的技术人员,柯达在电子信息上的人才队伍没有能够及时跟上,由此引发了后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人才短缺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技术创新无法支撑企业的发展,而这也必然关系到企业在整个行业标准中的话语权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飞强调:“美国主要是靠标准来掌控智能制造未来5~10年的发言权,而我国在顶层设计上还没有到位,难以形成完整的有机体系。”他表示,无论是工业4.0,还是智能制造,亦或是先进制造,其背后的关键支撑就是人才,即熟知技术和工艺的高素质人才。
    赛迪顾问副总裁李珂在展望未来国内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时,也提到了标准的问题。“PC行业之所以能够大发展就是互联互通,对于未来智能制造或者工业物联网的发展,标准化统一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他说。
    谈及我国的智能制造与发达国家在整体上的差距,滕飞认为主要是观念比较陈旧。在共享单车出现初期,一些人把共享单车推到自己家里,甚至觉得这是习以为常的事,其背后体现的是这些人传统的思维模式。现在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少了,表明新技术和新模式影响人是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那么,在智能制造的发展中,中国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在观念上真正转变,推动智能制造向前发展,加大对先进技术研发的投入呢?比如智能制造企业股票市值的多少,关键是需求侧,因此普通公民的思维观念不转变,就难以影响市场对智能制造投入大量的资金或者给予融资支持。
    智能制造通过人机结合、人网结合,内部形成一种无限制柔性能够自我修复、自我发展,其特性就是柔性化、智能化的高度集成化。滕飞强调,智能制造的整体性、互通性和协作性不容忽视。他说:“整体性大家能感觉到,任何一个企业背后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平台整体运作,没有开放性的数据支撑,就难以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开展具体的精细化和贴近客户产品的服务精准的对接。”
    根据过去一年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李珂表示,智能制造具有三个趋势:一是智能制造既要有智能硬件,也离不开软件,就软件和信息系统在整个智能制造中所占的比重和附加值而言,其作用和地位在与日俱增。二是模式创新日益重要,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产品或者技术升级的问题,代表的是整个制造环境从设计到制造再到服务整个一条龙生产,或者说是工业链、产业链模式的变革。三是资本市场资金和产业融合在加强,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省市,无论是国有投资基金,还是风险投资机构、券商,对于智能制造的投资热情都非常高,如果能够真正实现产融结合,即产业发展能够和金融杠杆很好结合的话,那么智能制造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