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潘晓娟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城市和区域环境治理的根本之策。”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前理事长王玉庆,在日前举行的“2017年中国城市及区域环境发展论坛”上提出的这个观点,得到了众多与会者的认同,并由此展开了对此次论坛提出的“改进环境质量,助力转型升级”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科技是最强大动力
王玉庆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增长的关键阶段,而要实现向绿色发展转型,应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其一,转变观念。具体包括:应根本转变对环境经济关系的认识,即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环境和生态的承载力之上,经济系统应视为环境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应正确理解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价值体现,应把人类的道德关怀覆盖在大自然的生物界中;“此外,个人认为,正确认识什么是高质量的生活,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王玉庆表示。
其二,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他强调,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推动,全民参与的绿色发展体制,“这是全社会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政府一两个部门的事。”此外,在机制上还应明确资源和环境的产权和公益性,同时通过合理定价、税收、生态补偿等经济刺激手段,让资源环境成为市场要素,提高资源能源的转化率,降低消耗,促进污染治理,减少排污。“《环境保护税法》将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行,这对污染治理而言是重要的经济手段。”
其三,大力推进绿色技术研发。“这是促进绿色发展的关键。”王玉庆指出,我国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具有国家体制优势、后发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努力成为绿色基础创新的领跑者,占领绿色发展的制高点。”
他还建议,政府致力于推广的一切新技术,都应该以降低环境污染负荷作为考核指标;国家应在财税金融政策方面进行扶持,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等。“总之,国家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为技术创新提供清晰、长期、可信赖的金融刺激和公平规范、法治化的市场环境,而不是在一些技术尚未被证明有效前就匆匆忙忙选择几家企业给予扶持。扶持政策应该做得更规范、长期、可信赖。”
央企应起模范作用
论坛上,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强调,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的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应带头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补齐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短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绿色发展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近几年来很多央企都成立了环保公司,这不仅是看好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提,更是投身环保事业,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一个姿态。”赵华林表示,希望央企能发挥资源、技术和资金的优势,加强环境科技研发的投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地方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智慧和支持。
目前,由于一些环保项目执行周期长,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收益低、投资回收期长的问题。对此,中信集团副总经理蔡希良认为,要缓解这些难题,必须创造多元的商业模式,明确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分工关系,把各方利益统筹协调好;此外,还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入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