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以重点工程为抓手,构建国际化创新创业体系

作者:
    清华大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基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位一体”的清华创新创业使命,明确“学生自主双创”和“科研转化双创”一体两翼实施路径,以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双创”在线教育与实践平台、GIX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国际化“双创”医药平台、双智“双创”开放平台5个重点工程为抓手,形成了国际化和引领性的创新创业体系。

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

    一是完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和配套政策。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了由教务处牵头的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统筹协调全校创新创业工作;成立了“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学(专项)委员会”,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专业学术咨询和评议;出台了《清华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修改了培养方案、学籍管理办法、成绩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
    二是建设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2016年,全国首创启动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理念的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开设《创业导引——与创业名家面对面》等创新创业课程,累计近5000课时,服务学生超过1500人。举办“清华大学创客日”、2016年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北京区选拔赛等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参与人数1000余人。此外,接待国内外高校及社会各界参观学习访问近4000人。面向全国高校“双创”基地的教师举办“双创教育基地师资研修班”,全年共开办师资研修班5期,培训达200人。
    三是依托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平台、国家级智库和国际合作桥梁,2016年举办2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受训教师约150人。发布《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十三五”研究大纲》,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基金。2017年6月底将举办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
    四是制定了教师校外兼职规定、教师离岗兼职规定和科技成果转化岗试行规定,健全科研人员流动机制。例如,2015年某机械系教师离岗从事集成电路装备成果转化,保留职务2年;2016年某化学系教师离岗从事有机发光显示成果转化,保留职务3年。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和配套政策。成立了学校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以及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和技术转移研究院等专门机构,出台了《清华大学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若干意见》、《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评估、处置与利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政策。
    二是通过“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医药平台”建立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着力于高效运营、研究和产业孵化的国际化医药服务平台。2016年首次引入国际资金、投入非盈利机构的创新PPP模式,成立了“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搭建完成高通量高内涵筛选等四个平台,为校内外用户提供开放测试服务,全年服务机时平均可达6000小时;药学院教师项目“基于BRM抑制的抗癌新药开发研究技术成果”于2016年下半年达成技术转让协议,协议总金额为5350万元。

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一是依托清华大学位于美国西雅图的GIX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探索建立多资源深度融合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形成从跨学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到项目孵化的全环节实训新模式,打造培育国际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支持体系。
    二是借助“双创”国际暑期学校,支持校内学生走出国门感受创新创业,引导国际学生来中国感知“双创”,建立输入输出双通道的国际化创业支持架构。
    三是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强清华iCenter、x-lab、创+、i-Space及“未来兴趣团队”等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间的合作和交流。2016年,先后组织清华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清华-南山创新创业训练营、2016年全国“双创”活动周等活动。

建立健全“双创”支撑服务体系

    一是建设“双创”在线教育与实践平台,从创业实训、企业孵化、基金支持等方面提供全过程的“双创”服务。2016年,共开设创新创业慕课48门,新录制课程33门。
    二是积极探索开放共享的“双创”基地运行模式。2016年,完成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iCenter(16500平方米)“双创”基地建设,形成了创客活动平台、创客制作平台、创客交流平台、成果展示平台等多层次功能空间,建立了智能门禁系统、设备使用制度、配套人员支持等多项机制,围绕“双创”教育基地建设,先后出台近10项政策,吸引40余家机构入驻。
    三是建设“智能芯片+智能硬件”“双创”开放共享平台,降低智能芯片智能硬件行业的“双创”门槛。2016年,新增5台8英寸溅射、氧化、刻蚀设备,全面提升了服务能力,同时完成了空间规划、光刻区和湿法区的改造升级、新增设备的工艺气体管道的改造升级以及平台气体检测系统的改造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