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重工:推动重装行业转型升级与“双创”融合发展

作者:
    中信重工紧紧把握搭平台、聚资源、育团队、活机制、促改革、做示范的“双创”工作主线,扎实推进“三线共建”众创平台,即线上资源共享平台、线下实验与验证平台和成果孵化平台建设,积极构建“四群共舞”创客体系,即技术、工人、国际和社会创客群,着力打造产学研用供“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合作共赢新机制,努力探索大中小企业联合实施“双创”的制度体系和经验,推动重装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双创”机制融合发展。
    ——搭建平台聚资源。
    依托中信云网和公司搭建的“三大平台”,积极开展创客群协作、创客培育和社会服务活动,吸引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社会创客开展协同创新。利用“Linkedin”(领英)全球化平台、企业微信号等,促进企业内外部和产业链上下游开展知识、信息交流。借助网、云、端打破离散型制造资源与信息壁垒,厚植“双创”土壤。
    ——培养创客群体。
    中信重工现有的18个技术创客群、22个工人创客群、两个国际创客群以及社会创客群以平台作支撑,以项目(或课题)作牵引,联合实施产学研用供协同创新。“四群共舞”创客体系汇聚了企业内外部人才智力,涌现出一批“首席设计师”“创新蓝领”和“优秀工匠”,加速了产品制造品质提升和协同创新成果转化,锻造出中国制造高端品质。
    ——完善体制机制。
    中信重工建立和完善了首席技术专家和大工匠选聘机制、员工培训交流机制、创客团队运行机制、课题考评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每年举办科技大会对优秀创客团队予以表彰奖励,激发员工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营造氛围推动“双创”工作扎实开展。
——积极推进示范基地建设。一是众创平台稳步推进。“三大众创平台”是中信重工“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核心主体,突出专业性、开放性、实用性,目的是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发展。截至目前,线上研发设计云平台一期建设完成,微信企业号平台、“双创”门户网站、科技创新平台已上线试运行。线上工业物联网云管家平台一期建设完成,可以提供设备远程查看、动态数据采集、静态资料管理、远程故障诊断、运行预警服务等功能。
    二是创客体系持续完善。中信重工以创客空间模式建立的4个层面创客团队,即技术、工人、国际和社会创客群,是公司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抓手。为使“四群共舞”创客体系的特点更突出、活动更扎实、成效更明显,中信重工结合各创客群发展及活动情况,进一步深化创客群管理制度体系。实施创客群单位牵头管理制。落实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措施,完善创客激励、活动制度。2017年,中信重工确立了特种机器人、智能装备、环保装备、余热高效利用成套技术、选矿成套技术、水泥成套技术、实验技术、新材料技术等8大方向19个重大课题,技术创客将协同内外专业资源开展研发攻关。公司22个工人创客群一期发布了81项课题。
    三是协同创新共促发展。围绕重型装备制造创新体系建设,中信重工以用户为中心,以“众创平台”为依托,以社会创客群为人力支撑,在已有产学研协同创新基础上,将用户需求管理、供方品质管理纳入装备制造体系,推动创新形态从“产学研”向“产学研用供”转变,集聚产业链优质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中国装备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升级,塑造中国制造品牌。目前,中信重工与澳洲昆士兰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20多个国内外高等院校;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30多个科研院所;与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等世界3大矿业公司、世界5大水泥生产商、全国13大煤炭基地及国内10大钢铁集团等知名企业;与澳大利亚JK矿物研究中心、西门子自动化控制实验室、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家实验室;2322家供应商以及创新联盟、创新中心等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用供合作共赢关系,共同推动产业行业创新发展。
    中信重工的“双创”活力正加快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一是创客群成果成效突出。2016年,中信重工4个创客群活动成果显著。矿物加工创客团队研发的矿物磨机入选工信部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录。工人创客群开展926次攻关活动、10502人次参加,取得成果107项、创造价值4420.3万元。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中信重工牵头组织宝钢节能、华北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12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同参与,带动4400多人协同创新。二是工匠精神全面深化。公司通过“我心目中的工匠精神”大讨论、“弘扬工匠精神筑牢发展根基”主题征文活动等系统举措,经过梳理提炼,形成了覆盖全员行为规范的工匠精神——客户至上的价值导向、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创造卓越的职业担当。工匠精神变得可操作、能执行,让全员践行工匠精神,传播工匠文化,不断实现超越,引领中信重工创新发展。三是新产业市场化明显提速。实施“产业+产品”双落地模式,公司先后成功签约江苏徐州、山东东营、浙江余姚、湖北大冶等多处特种机器人生产基地,特种机器人产业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在国内特种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