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荆文娜
“好着呢,好着呢,自从我来到电商这里帮忙配发货物后,生活好着呢!”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东风镇下凉泉村的贫困户杨大爷见到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后始终笑呵呵地说道。他坦言,除了自己种地卖粮食的收入和政府对贫困户的补贴外,他在村里电商平台帮忙打工后,每年收入还能额外增加3000~4000元,杨大爷感到很满足。由原来的“等、靠、要”,到现在更多就业机会的提供促使农民内生动力的进一步挖掘,杨大爷感觉,在奔向更好生活的道路上,自己为家庭增收的主动性更强了。
就业是民生之本,使扶贫具有“造血”功能,是脱贫的治本之策。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陇县着眼“精准”二字,大力实施“菜单式”扶贫。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促进大产业与小家庭精准对接。以政策为依据,精准“配菜”。尤其是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长效脱贫的有力抓手,发挥“双百”产业扶贫基地(即建立100个产业扶贫基地,每个基地带动100户贫困户)带动作用,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趟出了一条就业扶贫新路子。像杨大爷这样,在“双百”产业扶贫基地带动下,尝到就业扶贫甜头的贫困户还有很多。
龙头企业带动力强贫困户收入翻番惹人羡
48岁的张永科是陇县堡子身村的贫困户,与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初见时,他正在绿能牧业的羊舍里打理羊群的“生活起居”。绿能牧业是当地关山乳业与飞鹤集团联手打造的自有奶源基地,也是陇县奶山羊产业走向高端的示范羊场。同时,又是陇县“双百”扶贫基地之一。企业设计养殖规模4万只,占地704亩,总投资7.2亿元。已建成生活办公、生产养殖、饲料储存、粪污处理四大功能区,存栏奶山羊1.4万只,日产鲜奶7吨。绿能牧业生产经理杨地坤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由于羊奶与母乳接近,市场需求大,绿能牧业主动服务脱贫攻坚大局,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清理羊舍的卫生,为它们补给饲料和水,每天在羊舍铺一层新草,并加放消毒粉,尽可能为羊群提供更加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张永科坦言,这基本就是他一天的大部分工作内容。可别小看这看似简单似乎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它不仅为供不应求的山羊奶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后勤保障,也成为使农民家庭增收、让其他贫困户羡慕的工种。
张永科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他是今年7月才来到绿能牧业工作的,前半年还在务农。家里一共4口人,除了他和老伴,还有两个儿子。以前,家庭的收入来源除了政府补贴,就只有靠种植小麦和玉米,但产量并不高,一年收成加上政府补贴勉强够一家人维持生活。张永科感叹:“这种靠天吃饭的活儿干起来心里没底,今年天旱,玉米收成最多只能保本。幸好县政府畜牧局和扶贫办来找我,才有幸得到了在绿能工作的机会。”对于这个新的就业机会,张永科感到十分满意:“现在,绿能牧业每个月固定工资3000元,包吃包住,一个月4天假。如今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
杨地坤表示,张永科是绿能牧业积极吸纳贫困户就业的典型案例,绿能目前为28名贫困群众提供饲养、清洁、饲草储运等岗位,促其就地就近就业,年人均收入2万余元。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积极探索“龙头企业+贫困户+专家团队”的产业脱贫路子,带动680户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例如实施了合同托养的措施,由政府监督,215户贫困户将每户5000元产业脱贫资金集中投向基地,委托基地统一选购良种、饲喂管理、交售鲜奶,年终保底500元分红。如公司收益好,将有8%~19%不等的分红;另外,还协议收储饲草,依托“粮改饲”项目,带动群众种植饲草5000亩,与387户贫困户签订1935亩青储玉米收购协议,亩均收入1200元;此外,还免费开展技能培训,聘请西农大专家教授,开展职业农民和贫困户技能培新,轮训460余人次,提高了养殖水平。
就近创业就业留守妇、老创收增收不再难
陇县“菜单式”扶贫依托奶畜、核桃、烤烟“老三篇”产业,旅游、食用菌、中蜂“新三篇”产业,科学编制种植、养殖、就业、生态四类33项产业“菜单”,县级部门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思路,精心“配菜”,供贫困户自主选择。如果说绿能牧业是依托“老三篇”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脱贫减贫打造“双百”产业基地的一个缩影,那吕海慧的经历可谓是陇县“新三篇”产业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的一个代表。
“真好看!这个虎头鞋、棉坎肩、抱枕、脸谱工艺品给我各来一个。”来到吕海慧的店里,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对手工制作的儿童虎头鞋、棉坎肩、抱枕、脸谱等手工艺品颇感新鲜,随手拍照发了朋友圈,没想到立刻有朋友询问购买。“我们这些产品销量很好,因为是手工制作,经常供不应求呢。”吕海慧自豪地说道。
吕海慧是陇县关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经理,该公司是经陇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的社区工厂。主要职能是依托陇县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就业岗位,吸纳、带动陇县当地贫困劳动力创业就业,帮助贫困家庭快速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吕海慧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她自己经营着服装生意,并未经营旅游产品。后经当地政府呼吁和鼓励,在创业贷款50万元的政策支持下,将公司搬进了社区,积极开发就业岗位。
吕海慧介绍,公司采取“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将深山区贫困家庭变成公司的加工车间,将贫困群众变成公司员工。公司的主要产品为陇县当地民俗文化产品,吸纳带动的就业对象主要为有一定手工活儿基础的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及残疾人,就业门槛低、无风险,符合贫困群众自身发展需求,贫困劳动力参与面广,就业率高。这一模式带动就业效果明显,吸纳带动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200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100人。
邓改霞是来自城关镇高楞村的贫困户,她主要负责裁剪工作,每月收入1700多元。像邓改霞这样的贫困户在吕海慧的公司还有不少,她们的收入与计件和手工制作难易度有关,个别效率高手艺好的员工月收入甚至高达3000~4000元。吕海慧进一步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解释,公司采取兜底扶贫模式,由公司向贫困户提供生产资料和生产标准,对符合工艺标准的产品全部包销,贫困户通过产品销售提成实现增收。目前的固定销售大户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新疆等地,随着网络销售渠道的进一步拓展,销售路子正在渐渐拓宽。
“借袋还菇”让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一样有钱赚
不过,说起陇县的产业扶贫创业孵化基地,不止像吕海慧那样一种“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还有像温水镇温水现代农业园区这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机制。温水现代农业园区也是产业扶贫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采取多种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值得一提的是“借袋还菇”模式。温水镇党委书记周玮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今年以来,园区实行“三免一借两保障”,由基地免费向贫困户提供一个菌棚、供水供电、技术培训。每个大棚借菌袋8000袋,出菇后报低价回收香菇销售。园区与贫困户签订利益共享协议,带动贫困家庭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第一批22户贫困户已结算完成,平均收益每棚8000元以上。第二批93户贫困户已入园生产。每年生产两季,预计户均收入16000元。
此外,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参股分红的方式,用产业扶持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分红,带动贫困户增收。每户入股5000元,年分红350元。周玮介绍,目前,园区务工人员约150名,其中,贫困户与低收入家庭约76名,月工资1800元,人均年收入2万元。通过“借袋还菇”模式的孵化,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基地提供全程技术支撑,政府通过产业扶持资金和贴息贷款提供资金支撑,园区提供营销支撑,贫困户采取自己建、联合建等多种形式发展产业。通过园区的创新机制,贫困户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学会了香菇生产技术,从而保证了自身良性发展,实现创业致富。
陇县的扶贫工作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精准“点菜”。瞄准市场需求,根据群众喜好,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指导群众选择发展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共实施到村产业项目155个,适宜发展产业贫困户全部“点菜”。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3元,同比增长8.6%。以项目为支撑,精准“上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