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愿景 生态环境“高颜值” 经济发展“高素质”

作者: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 张自芳
“正确处理重大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特别报道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 张自芳

    绿水青山,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智慧。如今,这一理念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远的寓意。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人民的期盼,关系民生福祉和民族未来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地阐述了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意味着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上下努力,全国动员,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正在重现眼前。

用制度守护绿水青山

    2017年12月2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点鸟奖湖”活动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山保护站举行。渔民黄顺生在承包的湖面上清点出白鹤、天鹅等候鸟5631只,名列第一,领到奖励资金2万余元。他高兴地说:“原来我们都怕鸟吃鱼,担心受损失,会把鸟赶走,现在是鸟越多大家越高兴。”
    “点鸟奖湖”在渔民生产与鸟类栖息和湿地保护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这是江西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是湿地补偿乃至生态补偿模式的有益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鄱阳湖南矶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现貌,是江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一个缩影。
    在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江西省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如加快自然资源产权改革,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顺利推进;完善国土空间管控体系,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划定,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30.14%;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全部出台;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与追责体系初步建立……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早、力度大。在制度建设上,先后出台实施《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的实施方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建立环境保护工作省政府“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机制,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福建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该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截至目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部署的38项重点改革任务中,已有35项形成改革成果,一批改革举措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让考核指挥棒“绿”起来。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突出绿色发展指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权重。优化绩效考核办法,取消包括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内的34个县GDP考核指标。制定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明确52个部门130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建立起一套对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的审计评价体系和规范。
    二是让管控制度“严”起来。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实施最为严格的保护和用途管制,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开展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推行市、县、镇、村四级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成立福建省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探索整合分散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完善生态司法保护机制,出台全省生态环境资源审判机构、检察机构设置方案,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生态司法机构全覆盖。建立法院、检察、公安、环保、林业、水利、国土等组成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工作机制,及时高效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违法行为。
    经过多年的努力,福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实现同步,在保持生态环境优良的同时,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3.23万亿元,增长8.1%,总量位列全国前十、增速位居东部地区首位。福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激活市场推动绿色发展新动能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绿色化,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就要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让市场价格信号引导资源绿色配置。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