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启远代表:淮北的资源转型知“深浅”解“痛点”增“亮点”

作者:
现在的淮北拥有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生态城特色,已经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淮北特色的沉陷区综合治理、资源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向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因此备受关注。我国也早已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较为突出的成绩。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也成为了众多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

中国经济导报前方记者|郭丁源

    安徽省淮北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建市近60年里,淮北累计生产原煤10亿吨,在为国家贡献大量煤炭资源和电力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环境破坏的沉重代价。不过,淮北在近年持续治理修复采煤沉陷区中探索出了成功的经验并推广。
    “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对淮北市经过探索形成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全国人大代表、淮北市市长戴启远形象地用“深浅”进行总结:从沉陷程度要素入手,根据深浅状况不同,形成六种综合治理利用模式。淮北坚持解放思想,化害为利,利用主城区沉陷特有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规划建设了中湖、南湖、东湖等一批城市湿地公园,实现“痛点”变“亮点”,“伤口”变“窗口”。“现在的淮北拥有‘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生态城特色,已经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淮北特色的沉陷区综合治理、资源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守正出新 反弹琵琶奏新曲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所以也有专家称此类型之资源型城市为“资源衰退型城市”。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
    淮北作为一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城市,建市近60年来,因采煤造成沉陷土地35.3万亩,在城市及周边形成大小沉陷水面约20余处。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淮北市积极探索采煤沉陷区治理之路,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综合治理塌陷地18.63万亩,新增耕地10.2万亩,新增建设用地3.16万余亩,新增养殖水面3.4万亩;累计搬迁压煤村庄226个,成功解决了近20万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得益于采煤沉陷治理,淮北迎来了绿水青山,大伙儿的干劲更足了。”戴启远指出,经历多年低位徘徊后,经济发展重新步入快车道,多项指标在安徽全省位次前移。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财政收入继2012年后再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7.6亿元,增长15.3%,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分别居安徽省第二位、第四位。
    “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淮北转型崛起的生命线,坚持招商带动、创新驱动战略,5年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规模项目650个。”戴启远介绍,陶铝新材料、金龙电子、卓泰化工、平山电厂二期、华翊文创科教城等一批技术“世界领先”的企业和项目落户淮北,成为转型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特别是新增长点主要由高新产业带动,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3%。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9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62.9%,比2012年提高15.8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黑金城市 绿色发展新样板

    淮北是一座煤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作为煤炭基地的淮北应该是一座“天上尘埃飞扬,地下泥水流淌”的城市。但现实的淮北,却让人看不到煤城的痕迹。淮北的南湖城市湿地公园原来只是一个采煤沉陷区,近50年的煤炭开采,让这里的地面严重下沉,形成了4000多亩的水面。淮北市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改造。现在,当年的煤矿沉陷区,已变身为碧波浩渺的湖泊,打造成市民和周边地区游客旅游、观赏、休闲娱乐的胜地,成为淮北市另一张城市名片。
    据介绍,淮北通过生态修复、实施河湖联通工程,打造了南湖4A景区和中湖、东湖等生态公园,将一个煤炭工业城市焕然一新。近年来,淮北大力植树造林,把20万亩的石质山都披上了绿装,把过去的采煤沉陷区建成了湿地公园。同时,淮北市域2741平方公里做了全域规划,对城市进行了总体规划,“一半山水一半城,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淮北已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
    戴启远介绍,淮北市紧紧围绕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和“一二三四五”总体思路,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引入“超前式治理”“开发式治理”“圩田式治理”新理念,充分发挥沉陷区大面积水域优势,采取PPP项目融资方式,补充治理资金,探索利用沉陷区打造山水生态城市的治理新路径。由传统的注重经济效益,转向兼顾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昔日的塌陷地经过综合整治,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也逐渐成为全市人民的风水宝地。随着南湖、东湖、中湖等中心湖带的建设,“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城市特色风貌正在形成,一座如诗如画的皖北江南水乡正逐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群策群力 共绘转型新蓝图

    面对未来淮北发展,戴启远也坦承了存在的困难:“在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上,因矿立市的城市布局结构导致老城区优势资源过于集中;煤炭的长期开采带来的生态难题,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修复。”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上,2009年3月,淮北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获得一系列政策支持。但是,作为因矿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淮北市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相对单一,直接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不强。据介绍,淮北市沉陷区治理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目前尚余16.67万亩未治理,大多治理难度较大,需要大量治理资金。按目前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费用每亩约8万元计算,总治理费用将达133亿元,仅靠市级财政资金远远无法达到治理需求。而且复垦恢复耕地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塌陷损毁需要补充的耕地数量,耕地占补平衡难以落实。“不过,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李克强总理‘新官要理旧事’的要求,牢记责任使命,遵循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思路,改革创新,努力走出一条淮北特色的资源城市之路,也希望各界朋友支持帮助我们。”2017年淮北市濉溪县成为安徽省唯一纳入全国首批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试点的县。从2017年起连续4年,濉溪县将在沉陷区居民避险搬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接续替代产业平台等4个方面获得国家资金和项目支持。
    据介绍,近年来,淮北市抓住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政策机遇,用足用实转型资金,严格按照国家《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力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实现了产业转型、生态转型乃至全社会的综合转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北市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转轨、产业转型、城市转向、动力转换和共建共享,做大做强接续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在高碳产业低碳发展、沉陷区环境修复、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有效破解了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发展后劲不足等难题,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