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汪的黄金名片:生态旺 产业旺 心气旺

作者:
熊伟 中国发展网首席记者|海霞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第一次地方视察来到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看到这个曾经的百年煤城,已经从过去“一城煤灰半城土”到如今“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总书记称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并强调:“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区),贾汪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历史耐心,推动生态旺、产业旺、心气旺,使得“贾汪真旺”成为新时代贾汪的黄金名片。

再造绿水青山,让生态旺起来

    贾汪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生态之殇曾是全区人民心头之痛。贾汪区委书记曹志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贾汪人将生态修复治理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下大力气补齐生态短板,为早日恢复绿水青山,重点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采煤沉陷区治理,变包袱为资源。贾汪采煤沉陷区占徐州市塌陷地面积的1/3,天灰地陷水黑房裂是旧时真实写照。贾汪以全市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潘安湖采煤沉陷区为突破口,以各级支持资金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22亿元,创新“基本农田整理、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建设”四位一体治理新模式,昔日采煤沉陷区变成了今日生态大花园。其实,当时花那么多钱进行生态修复还是有争议的,政府部门也担心投入的钱什么时候能够回来。现在生态好了,环境美了,吸引了关注,吸引了人气,也吸引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徐州市委、市政府依托潘安湖修复治理之后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这里启动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科教创新区,未来将成为淮海经济区创新创业的高地。恒大集团等知名企业随之入驻,潘安湖治理前期投入成本陆续收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走符合国情的采煤沉陷区治理路子。下一步,贾汪还将遵循总书记指示精神,更大力度实施治理工程,今年实施月亮湖片区整治,在“十三五”内完成剩余5.66万亩采煤沉陷区治理,打造出更多的“潘安湖”。
    第二件事,向荒山进军,石头缝上绣森林。贾汪有大小山头283座,原多为秃山荒山,缺水少土,森林覆盖率曾为徐州市末位。为此,贾汪人学习塞罕坝精神,打响了为绿色而战的“淮海战役”,没有土就肩挑手扛背土上山,没有水就接力翻水引水上山,让每一座“秃头山”披上了“绿衣裳”,成为全国石灰质山体造林的样板工程,森林覆盖率三年时间超过了徐州市平均水平。
    第三件事,修复水生态,再现泉城风采。贾汪因“汪”得名,曾有“小泉城”之称,有大小泉眼100余对,带“泉”字的地名多达30余个。但煤炭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泉城一度陷入无水无泉的尴尬境地。贾汪人按照先打造节点、后串联成线的思路,实施“九路水进山、五路水进城”工程,疏通断头河、死水河,全面打通了“十纵五横一环”的水生态系统,真正实现了青山抱城、绿水绕城。

认准绿色发展,让产业旺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贾汪人围绕新的发展理念,走符合实际的转型发展路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富民优势。
    曹志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绿色转型发展中,贾汪人有三点感受最深:
    ——必须擦亮生态底色。
    曹志介绍,为做好“生态+”大文章,贾汪区政府坚持生态+工业,坚定不移地推动冶金、煤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腾笼换鸟、做出特色、吃干榨净,同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在淮海经济区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装配式住宅结构、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
    坚持生态+农业,建成27公里长的农谷大道,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带,让农民从种粮食变成“种风景”;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