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云代表: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

作者: 侯燕纯
侯燕纯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小农户”的概念,并将“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下的农户有近2.6亿户,占农户总数的97%左右,经营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2%左右,户均耕地面积5亩左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小农户仍将在我国农业经营中占大多数,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宣城市市长张冬云表示,没有小农户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把小农生产纳入到现代农业的轨道上来,尽快提升小农户的竞争能力,让广大小农户参与现代化的进程。
    
衔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挑战重重

    张冬云表示,相对于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生产经营形势仍较为严峻,小农户在对接市场、抵御市场风险、采用新技术新机具、质量安全风险等方面,都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是居住分散,观念传统,规模化程度较低。截至2016年年底,宣城市已确权颁证农户数56万户,其中,流出土地农户数26.75万户,未流出土地农户为29.25万户;宣城全市耕地面积280.6万亩,耕地流转面积118.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确权面积)的42.2%。大量分散的小农户,带来土地规模小、细碎化的问题。同时从事小农户生产家庭,大多数停留在满足家庭生产自耕自种、生活“自给自足”状态,难以形成家庭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
    二是产业功能单一,获取增值效益难度较大。大部分小农户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范畴,生产出发点是发挥既有承包地和现成劳动力作用,规模小、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生产设施滞后,参与加工程度低,与产业链后端的龙头企业等主体联系不紧密,农业产出低、生产效益不高。面对以提高农产品供应体系质量和效率为核心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小农户生产经营信息落后,“跟风生产”普遍,技术缺乏统一标准,难以有效地进行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品质控制,产品缺乏品牌,农产品供给跟不上多元消费、个性消费和绿色消费为特质的时代需求。
    三是老龄化问题突出,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与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相距较远。伴随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务工创业和进城居住,留守经营农业者大多为老人和妇女,务农成为这一群体的首选。同时,小农户普遍缺乏对政策、产业、养殖、经营等知识的了解和认知。大多小农生产的耕地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政策供给不够完善,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现行的扶持农业政策,大多都是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定,缺乏对小农户生产的扶持政策。小农户贷款难、抵押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尤其是农村普惠金融还没有在制度建设上为小农户发展提供保障,小农户的农业融资成本仍较高;农业政策性保险还有待深化。乡镇农业服务尤其是农技推广服务的人员力量不足,根本无法顾及面广量大的小农户。
    
加快构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机制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张冬云建议,要加快构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积极培育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依托“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引导和组织小农户参与和发展各类合作社,完善土地入股、股份合作、订单带动、利润返还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解决小农户“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等难题。
    此外,还要大力促进小农户发展精致农业和特色产业。引导小农户着眼绿色农产品供给,利用本地农业资源禀赋,重点发展土地产出率高、市场需求旺、经济效益高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农产品。有效聚合区域小农分散生产的公共特性,将小农户生产导入农业标准化轨道,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引导小农户按照“农业+”、“互联网+”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绿色养生、智慧电商、生态循环等新型业态,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型。
    张冬云表示,应该重点围绕小农户发展补齐补强政策短板。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将促进小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化、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及加快劣势农产品结构性调整等作为政策支持重点。将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为政府扶持政策的重要衡量标准,推动更多惠农政策和资金资源向小农户倾斜,让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小农户也能分享财政支农的政策红利。创新服务小农户的金融产品、信贷工具,重点推进适合小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等抵押贷款及免费为小农户生产提供农信担保等金融支持政策,加快推进小农户农业政策性保险全覆盖。推行“管理在县、服务在乡”体制,完善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调动基层农业服务人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