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熏陶为土壤用“人”撬动发展

作者: 娜时花开
娜时花开

    2018年的全国两会胜利落下帷幕,会上介绍5年来,国民生活持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连续5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120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户籍改革全面实施……
    回望两会,民生大礼包可谓分量满满,仔细查看可以发现,政府工作报告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始终,我国政府正在针对民生痛点进行逐一击破,努力提高民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而作为这一切的中心——人是关键因素,无论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期的需要,还是我国日益发展壮大的需要,人才成为决定性因素。如何让人才的“好钢”用在刀刃上,代表委员们纷纷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报告特别强调要集众智汇众力,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全国政协委员郑永飞表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人才又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没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就难以在当前国际竞争中抢占创新的制高点和主导权。正因如此,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纷纷针对如何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高校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中,高校的人才培养功能应不断强化。“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大量各种类型的人才。相应地,就需要打造在人才培养上有不同定位、不同特色的高校,避免‘千校一面’。”全国人大代表杨善林表示,要优化政策环境、改革现行教育评估机制,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引导地方高校更加主动地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联动。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全能型的人才,而全能型人才仅靠理论学习是无法达成的。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杨雪梅表示,2017年12月19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杨雪梅建议,实施细则应尽快出台,让高校能够依据细则进一步找准定位和方向,助推产教深度融合,集社会各界力量培养经济新常态需要的各类人才,为文化强国及强地方建设注入更多人才基因。
    乡村振兴战略一旦回归到“人”的本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职业教育,然而农村职业教育在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面临现实的困难。全国政协委员、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表示:“贫困地区的职业学校,普遍缺乏实习实训条件,难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部分学生因对职业学校教学条件不满意而选择辍学,有的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难以在当地顺利就业。”面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张华荣建议,应深化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在贫困地区办好一批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形式也应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而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人才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除了国家大的政策方针引导,教育体制的改革外,更重要的还受个人成长的点滴习惯养成及环境影响,如阅读的习惯、通过博物馆科技馆等激发青少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化熏陶影响等。
    本期6、7版就有关人才及文化的话题,为大家细述代表委员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