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乡村振兴,一直是两会期间的热点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但为“乡村振兴”擘画了新坐标,政府工作报告也为乡村振兴“划了重点”。
近年来,浙江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三农”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艺术创意与乡村旅游、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相互碰撞、融合发展,浙江新农村建设散发出了勃勃生机。
农村电商激活乡村资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突破点,而农村电商是激活乡村资源的一个重要方式。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发祥地之一,浙江省农村电商发展势不可挡。2017年,全省实现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13336.7亿元,其中县及县以下区域6482.4亿元,占比48.6%,拥有活跃的涉农网店近2万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506.2亿元,同比增长27.8%,居国内首位,淘宝村数量更是遥遥位居榜首。
浙江各地经过多年发展农村电商,已就各自产品、区位、产业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模式,包括以“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网商+特色产业”为核心,通过电商平台融入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带动城乡互动、多品类协同发展的“遂昌模式”;依托中心城市发展县域电商经济,利用发达的物流体系嫁接本地特色农产品,实现线上线下相互配合、齐头并进的“临安、桐庐模式”等。
然而要实现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的愿景,农村电商的发展亟须解决当前面临的难题。乡村物流配送体系的不完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匮乏和农产品品牌化程度较低,是农村电商发展三大突出短板。对于浙江来说,唯有突破这三大瓶颈,才能尽快在农村电商发展的现阶段取得突破。
“最后一公里”需打通各方
农村物流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突出短板,而物流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是一个分散的消费市场和分散的生产者,集聚度不高,难以实现物流网络的规模经济。一个个村落分布在广袤的山间,若能通过物流体系将其连接起来,便可成为农村电商的“输血管”。
由于配送成本过高、冷链系统不完整、站点覆盖面小等“顽疾”的存在,农村物流体系始终不够健全。
首先,农村物流点基本上还无法覆盖到村一级,即使邮政、顺丰等主要快递企业的营业网点铺展到了农村,但也只是集中在乡镇,“最后一公里”的打通成为关键。村一级各个收货点之间路途遥远且道路不畅,道路也多为田间土路,收件人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和几倍的力气才能收货,过程相当费时费力,“户户通”考验着农村电商的物流配套。目前适合乡村特点的县(镇)至村的二级物流网络还未形成,问题关键之一在于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因为薄利或微利,不愿介入农村物流市场,使得乡村物流点覆盖面极小。
其次,冷链物流链的欠缺也是一大难题。在浙江,农产品以生鲜为主,一些季节性较强的生鲜产品又往往对物流配送有着严苛的要求。然而目前,农产品的生鲜冷链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等重要物流节点缺乏必要的冷藏保鲜设施,导致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严重损耗。可以说,物流配送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产品销售成本提高,冷库、冷链物流的资源缺乏,缩减了销售时间,缩短了销售半径,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
农产品上行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农产品生产潜力巨大和城镇需求旺盛之间的供需互补问题,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直接力量。它可以带动农业从生产到商品整个流通体系,促进最新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纳和科学经营管理体系的构建。上行的关键是通过供应链的不断优化,推动双向物流体系建设。建议把农业的生产流通、冷链物流,以及大型电商企业、物流企业进行有效的连接。通过政府层面介入打通物流体系。政府应该配合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完善电商公共仓储设施,引导电商经营户的货物入仓统一管理。同时合理规划和布局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形成一整套科学、高效的物流支撑体系。
攻占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仍需打通各方。政府、平台、企业以及个人,都将会成为农村电商物流体系的重要环节。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评价体系
在经历初期的高速增长后,浙江的农村电商如今面临着后续乏力的现状,农村电商的专业人才太少,跟不上发展形势的需要,人才的缺失已对发展产生了日益凸显的桎梏作用。当前农村电商人才短缺突出表现为“头痛、胸闷、腰酸、腿软”。“头痛”即顶层设计人员掌握电商知识少;“胸闷”即各部门工作人员对县域电商领域从未涉足;“腰酸”即具体推进工作的人员没有丝毫经验;腿软即社会青年外出打工的多,极难找到能从事具体县域电商发展的创业群体。
农村电商“招不到人、留不住人”是存在着历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农村人口的分布继承古代社会部落式的结构,没有城市的集聚效应。从环境角度看,大环境的人才效应下,人才要有圈了,没有圈子,成长就会受限。更现实的情况在于,农村的教育、医疗、生活层次、基础设施等环境都与城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人才即使“来了”,也“留不住”。
一方面可以借鉴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为后发地区人才引进、培养以及流失等方面建立“人才生态补偿机制”,政府可根据后发地区人才总体情况,给予一定的专项经费补助。此外,可每年根据当地需求,将定向培养纳入高考招生计划,推动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帮助基层解决人才紧缺难题。
另一方面农村电商的根本在农民,开展人才培训不能仅仅培训农村电子商务的操作人员,而是要培训农民,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认识和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自学自愿利用互联网提高自己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政府尤其是县级以下政府需特别重视“新农人”的作用,在政府资金、政策扶持、培训产品认证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要建立一个新型职业农民评价、人大政协评价和社会中介机构“三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评价体系,从而科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相信加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一批科学规范体系培养下的”新农人“将成为新文明的主导力量。
品牌化核心在于品质提升
如果说人才是农村电商的中枢大脑,那么品牌化是农村电商的颜值。我国长期以来一家一户分散式的小农作业,往往使农产品无法保障产品标准,继而使农产品品牌无法有效落地。市场上的有机绿色产品无法辨伪,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度极低,漠视品牌化,电商发展将无从谈起。品牌化的核心在于品质的提升,源头的标准化、外观的标准化、内在的标准化、质量的可追溯,是品质提升环节中的几大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品牌的打造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根源性问题,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把小农生产带入现代化农业发展轨道,从供给侧促进农村电商的资源要素集聚。通过大数据助力农产品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帮助农民解决“种什么”和“卖给谁”的难题。利用农村电商大数据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优化,使农业生产者和经营管理者更多地了解市场需求,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成本降低,并提升供给侧端的整体效益。
其次,从平台到企业可以转变思路,如从零售商转为分销商,从单纯的渠道商转为品牌商,从原材料采购到设计,寻找生产厂家代工,最后将货品分销给其他小型网商,逐步建立以品牌商、批发商、零售商为主体的电商纵向产业链层次。
最后,在政府层面,可以从规范标准化生产管理、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加强金融扶持品牌农业企业发展力度等几个层面助力品牌化发展。如对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的,给予相关政策奖励;或是增加农业品牌化创建及营销专项资金,同时探索建立财政资金“补改投”机制,从而完善品牌化体系建设。
(作者系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