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治理“宜昌试验”为旗帜,统筹宜昌生态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能职责,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团结协作,共同扎实开展各项创建工作。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刚刚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进程,填补了环境治理方面的空白。由此,生态文明的法律地位得以前所未有地提升、增强了法律效力,让生态文明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的生动体现。
值此两会刚刚结束,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门就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北省宜昌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对宜昌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郭康新进行专访,郭康新表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宜昌建设成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核心区、长江中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区、长江流域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成效显著挑战并存
中国经济导报:党的十八大以来,宜昌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哪些突出成效?改善或解决了哪些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
郭康新:首先是在强化顶层设计、推动专项治理、创新管控机制等方面全面治理大气污染。
其次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一是制定引领方案。发布实施了《宜昌市“十三五”节能降碳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的意见》指导全市“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到2020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二五”期末降低17%以上,平均年降低率达到3.7%,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483万吨标准煤以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20.5%,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实施新的节能审查办法。制定下发了《宜昌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贯彻落实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的通知》,指导各县市区开展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工作。
三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宜昌市认真组织开展了全市年度碳排放企业碳排放核查及履约工作,全市纳入全省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企业达到51家,新增14家,新增企业数量和总体企业数量均为全省第一。全市企业积极采取各项降碳措施,加强碳排放管理,51家企业均按时按要求顺利完成碳配额缴还和履约工作,连续三年履约完成率达到100%。
四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2016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5976吨标煤,比上年下降7.17%。组织实施减排项目92个,预计减排化学需氧量5100吨、氨氮829吨、二氧化硫5289吨、氮氧化物3100吨。
中国经济导报:宜昌市生态文明建设尚面临哪些困难或挑战?是如何解决和应对的?
郭康新:宜昌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气污染防治整体形势依然严峻,虽然全市整体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PM10、PM2.5平均浓度仍居高位;二是全市部分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任务较重,如沮漳河、玛瑙河流域水质虽有所好转,但考核断面仍不能稳定达标;三是沿江及主要支流化工企业、化工园区水污染治理任务繁重,沿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四是工作推进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生态治理“宜昌试验”、生态市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这些工作内容有很大的重合度,需要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加强统筹;五是生态修复资金投入不足。
机制体制创新诸多经验可复制
中国经济导报:宜昌市作为首批入选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形成了哪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郭康新:一是发布“1+6”改革方案。湖北省委常委周霁市委书记领衔2017年重点改革事项,制定了《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修复和三峡生态治理试验总体方案(2017-2020)》,即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修复和三峡生态治理试验总体方案和宜昌市河道岸线生态治理修复、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港口船舶绿色排放试验区建设、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6个子方案,围绕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科学试验”4个方面,推进生态环保监管体制改革等20项改革任务。
二是编制一系列规划。发布实施了《宜昌市磷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7~2025年)》和《长江大保护宜昌行动方案》,组织编制了《宜昌市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规划》、《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修复及绿色发展规划》、《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研究》,指导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修复生态环境,推动全市走循环经济型、能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三是强化工作考核。宜昌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宜昌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宜昌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宜昌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形成了一年一考核,五年一评价的长效考核机制,加快推进宜昌市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经济导报:化工产业是宜昌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化工产业也存在着不小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宜昌在集中整治化工产业突出问题和促进化工产业绿色转型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具体效果?
郭康新:化工是宜昌重要支柱产业,2016年底全市有化工企业134家,“化工围江”问题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宜昌市委市政府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痛下决心开展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制定“三年行动方案”,下大力调减存量、严控增量、优化结构,重点抓好全市化工企业关停并转搬。力争通过3年努力,基本建成产业布局合理、技术管理先进、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化工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基地,打造长江流域绿色发展样板。
2017年底以前,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突出化工问题整改到位;沿江化工企业关停25家;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和安全环保要求的化工企业限期整改到位或严格依法关停。
2018年底以前,完成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作。
2019年底以前,长江及其一级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影响范围内的化工项目及企业依法关停或搬离;长江二级及其他支流区域化工企业整改到位;园区外达标的化工企业搬迁入园,不达标的依法关停或转产;完成化工园区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或关停工作。
2020年,建成枝江、宜都2个绿色、安全、循环、高效的标准化工业园区;全市化工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0%、24%和30%;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5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4%、14%、25%、25%和15%。
针对化工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宜昌市为促进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严格管控产业空间布局。对现有化工园区实行分类整治,枝江循环化工园区、宜都循环化工园区为“优化提升区”,猇亭、当阳坝陵、远安万里、兴山白沙河及刘草坡为“控制发展区”,枝江开元、当阳岩屋庙、远安荷花及西化、夷陵区鸦鹊岭等为“整治关停区”,其他地区一律为“禁止发展区”。“优化提升区”现有企业经限期改造仍达不到入园标准的必须转产或关闭,禁止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搬迁入园;加快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加快现有企业改造升级,制定化工企业入园标准,促进化工产业集群集约发展。“控制发展区”严格控制化工规模和排放总量,支持现有企业在等量或减量代替的前提下改造升级,实现安全环保达标和清洁生产。“整治关停区”内化工企业全部限期转产或搬离。其他区域禁止发展化工项目。
二是严格执行产业发展政策。严格执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制定《宜昌市化工产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从今年9月起,全市一律不批新的化工园区,一律不批“优化提升区”外新建、扩建化工项目,一律不批列入国家《调整目录》的淘汰、限制类项目,一律不批《负面清单》内的项目。对国家《调整目录》规定应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落后产品,无批建手续或批建手续不全、建批不符的非法企业,以及未在规定期限内按要求整改或搬迁的企业,坚决依法依规予以取缔和关停。
三是严格落实生态环保要求。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开展现有园区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确保发展不超载、底线不突破、质量不下降。同时,执行最严格的单位产品能耗水耗地耗限额、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生态保护红线、水体水质等管控标准,研究制定更加严格的地方标准。此外,对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区域,一律实行限批限产;对项目地址不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和自然保护区、集中饮用水源地管理规定的,一律搬迁或关停;对超标超总量排污、单位产品能耗水耗地耗超标、环保“三同时”执行不到位以及存在其他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化工项目,一律限产或停产整治;对未按要求整治到位的,一律依法依规予以取缔和关停。针对废水处理问题也有明确规定,企业生产废水必须自行处理达标后排入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一个化工园区原则上只保留一个废水总排口。
四是严格规范磷矿开采管理。加大绿色矿山和生态矿区建设力度,严格控制磷矿开采总量,以磷矿开采减量促进化工产业减能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五是严格防范磷石膏环境污染。加强磷化工业环境污染全产业链治理。强化对现有磷石膏堆场的管控,对安全环保不达标的一律停产整改;对整改仍不达标的一律停止使用;对已达到设计库容的堆场一律进行闭库,不准扩建或延长使用年限。
六是支持化工产业提档升级。坚持一手抓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一手抓传统化工转型升级和精细化工产能培育,引导化工产业向高端发展。
重视“宜昌试验”
建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中国经济导报:请介绍一下,下一步宜昌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对策和相关规划。
郭康新:第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以生态治理“宜昌试验”为旗帜,统筹宜昌生态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能职责,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团结协作,共同扎实开展各项创建工作。
第二,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城市,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的生态红利、绿色福利。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抓好长江大保护。全面执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对一切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探索创新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生态补贴交易,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综合施策推进环境治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全市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抓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垃圾分类等各项国家试点。加快推进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生态治理“宜昌试验”,探索黄柏河流域生态补偿、跨区域生态建设合作、流域综合治理,深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宜都水权改革等工作,力求取得实效。积极推进乡村生态治理,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第三,强化工作考核。进一步细化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加强网上考核和工作督办,严格按照“一个办法、两个指标”进行年度考核和评价,实行责任追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重点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指标和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中国经济导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宜昌市需要哪些方面的政策支持?有何相关政策建议?
郭康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几点请求和建议:(一)建立建全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机制。长江经济带横贯东中西部11个省份,长江上游地区尤其是三峡库区既是生态敏感区,又是集中连片贫困区,同时肩负着长江大保护的重任。恳请国家层面帮助尽快建立长江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污染赔偿机制,明确生态补偿责任主体,确定生态补偿的对象、范围,推进保障全流域水质安全。
(二)实施三峡大坝上下游岸电工程。由于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大量船舶在待闸期间使用燃油发电,对宜昌乃至三峡区域造成严重污染。据测算,每年通过宜昌的货轮燃烧重油约60900吨,产生二氧化硫3578.4吨、烟尘89.46吨、废气14.31亿立方米,这些是导致宜昌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恳请国家层面加快推进实施岸电工程,加大对岸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岸电给予优惠电价,同时出台待闸船舶必须使用岸电的相关规定。
(三)支持宜昌实施山水林田湖改造工程。根据国家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原环保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要求,宜昌市已编制完成《宜昌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年)》。本实施方案共有67个工程,总投资约114.5亿元,拟申请中央财政资金57.1亿元。恳请将宜昌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纳入全国试点,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
(四)支持三峡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三峡船闸通航以来,过闸货运量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货运通过量1.31亿吨,超过设计年通过量的30%,船舶待闸平均在锚时间43.69小时。为此,宜昌市研究提出了建设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解决方案,并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该项目总投资约250亿元,重点建设三峡翻坝江北高速、三峡水铁联运铁路(北线)、秭归茅坪港疏港铁路(南线)、秭归茅坪至宜都红花套至枝城输油管道项目,以及坝上坝下重点港口建设,形成坝上坝下无缝衔接的综合运输体系。恳请帮助争取中国铁路总公司将三峡水铁联运铁路(北线)纳入2018年开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