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白雪
城里的垃圾分类正在逐步走向正轨,然而部分乡村却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为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近年来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全国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由9.1%提高到20%。
今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把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一起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种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
“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方式急剧变化,与之相应的是带来农村生活垃圾飞速增长和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既是迫在眉睫的要求,也是有意义的事情。”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
据统计,我国农村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0.8千克。按照2015年底全国6亿农村常住人口测算,我国每年产生农村生活垃圾1.75亿吨。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还在不断完善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农村环境改善,迫在眉睫。
张天任表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可以有效扼制土壤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大气污染,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有效防止疾病传播,减少对群众健康的危害。其次,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一埋了之、一烧了之都不是最好的处理办法,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把可利用的和不可利用的进行区分,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同时,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可以使广大农民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高广大农民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
多省市探索:有成效也有困难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很多省市都在进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探索。张天任举例说,比如浙江省推行“分类减量、源头追溯、定点投放、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近期浙江省政府还发布了《浙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是我国首个相关省级地方标准。
又如,湖州农村垃圾分类治理也走在了浙江省前列。湖州按照“源头分类、减量处理、循环利用”的原则,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市845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宜建村中,有739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设施设备建设,覆盖率达87%,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间行政村覆盖率50%的目标,同时也积累了比较多的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当然,虽然有很多地方在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推进过程中,仍然普遍性地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源头分类成效保持难。”张天任认为,源头分类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一大难点。村民掌握的垃圾分类基础知识比较匮乏,想要精细分类无从下手,造成后期分拣工作困难。虽然在各方指导下,能够进行初步的源头分类,但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思想灌输,建立奖励机制,才能提高村民自觉参与程度,这是一个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时,运维成本仍然偏高。”张天任表示,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平均运维成本仍然较高,运维成本主要由分拣员的人工成本、转运车辆的成本和终端处置的成本构成,还包括垃圾桶破损消耗和源头分类奖励等支出成本。特别是一些分散建设的处理终端,如果垃圾分拣率不高,每吨垃圾处理费用会比较高,加重了乡镇和村集体的负担。
“此外,可持续发展机制亟待健全。”在张天任看来,从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来看,即便在浙江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比较高的地方,资源化利用都还处于探索之中,投入大、产出小,可持续发展比较困难。张天任表示,“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参与主体看,主要还依靠乡镇和村集体的投入支撑,引入社会力量开展企业化、市场化运作十分欠缺。”
四大建议加强分类治理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以及未来如何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张天任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农村实际,统筹考虑农村生活垃圾的利用、处理,探索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有条件开展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也应根据实际需要建设相应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设施。
二是强化循环利用。要重视推进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的衔接,努力打造兼具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投放点和中转站,确保分类后的农村生活垃圾能够得到循环再利用,坚决避免厨余垃圾、危废垃圾等“先分后混”的尴尬局面,既不利于资源利用,又挫伤了农民参与的热情。有条件的地区应着力推行城乡垃圾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城镇生活垃圾一起并轨处理。
三是加大投入保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垃圾日常处理、基础设施管理维护、人员经费等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对经济确有困难的行政村,要给予倾斜,保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总体平衡、均衡发展。要通过创建垃圾分类先进单位或“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强终端设施建设。要探索建立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在有条件的村,根据村组实际情况,按户收取卫生保洁费,专项用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
四是促进多方参与。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分类和治理项目。加快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推动农村再生资源规范化、专业化、清洁化处理和高值化利用。通过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等方式,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给予可兑换的积分奖励。总之,通过多方参与,实现政府不用增加投入,企业获取合理效益,村民分享获得好处,同时还达到垃圾资源化的目的,形成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