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努力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作者:
上接1版

    对农业安置的搬迁群众,根据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特色,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等新模式、新理念,提供与城乡消费结构升级相适应的绿色农产品、体验式农产品,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川省宣汉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组织搬迁群众种植蜜柚、药材,发展生猪、水产养殖,村级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牵头组建多个专业合作社,实现搬迁群众增收。安徽省岳西县根据搬迁群众的实际情况,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种植养殖、就近务工、城镇就业、农家乐”等多种模式,“一户一策量身制定脱贫方案,促进搬迁群众增收。
    对靠近工业园区、靠近旅游景区、进城安置的搬迁群众,开展“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向安置区周边的工业企业、旅游服务、商贸流通等二三产业转移,帮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群众在安置区就业。贵州省凯里市通过人员底数清、技能状况清、文化程度清、收入情况清和择业意愿明、培训专业明、就业意向明、公示结果明的“四清四明”做法,及时签订就业协议,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有的地方将集体土地上的水电、矿产、光伏等资源开发赋予集体股权,让搬迁群众分享资源开发收益。有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四荒地、林场和水面等资产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增加搬迁群众资产性收入。例如,湖北省郧西县依托五龙河景区建设安置区,引导搬迁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农特产品、景区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四川省巴中市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持续受益,如探索“三双”利益联结机制,即公司成立万寿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双保底双优先双返利”的“三双”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跟着看、跟着干、共同富”,助农增收效果显著。另外,还探索“股权量化”分红利益联结机制。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易地扶贫搬迁在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过程中,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光荣脱贫意识,加大对搬迁群众发展生产和技能培训支持力度,大力弘扬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激发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例如,甘肃、陕西、重庆等地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光荣脱贫评选、星级农户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搬迁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脱贫。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搬迁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2个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围绕脱贫目标,在对象精准识别、安置区选址、住房建设、资金管理、后续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2016、2017两年,全国约589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顺利完成,2018年还有280万人左右的搬迁建设任务,“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大部分将落地实施。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