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地区脱贫的最有效途径

作者:
案例七

山西灵丘县:今日扶贫安置点 明天乡村俱乐部

    地处山西省灵丘县西大门的东河南镇是一个人口大镇,也是经济重镇,全镇辖28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共有10647户32154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52户3405人。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东河南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一系列决策部署,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打赢全镇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全力推进落实。2017年以来,全镇共实施了3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其中占地面积50亩新建砖混结构二层楼及平房87套,建筑面积5300平米,总投资1791.5万元的小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已部分入住。

同心同向搬“穷窝”

    扶贫工作中,精准定位确认扶贫对象是首要任务。小寨安置点重点是整村搬迁距小寨8里地的含水自然村87户227名贫困人口。含水村地处小寨村西南的山沟里,明代建村,历代农耕,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民住房简陋,是全镇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之地,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制约。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东河南镇党委、政府多次走访调研,综合考量确定把这些居住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含水自然村作为重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实施易地搬迁,彻底改善200多名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不过说起搬迁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还是很重要的。俗话说“住过的坡不嫌陡”,镇村干部开始动员含水村搬迁时,撞了一头灰,群众大都有抵触情绪,不愿往出搬。经过多次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说服了一部分群众,但仍有个别人顾虑重重,认为搬出去能稳得住、能致富吗?针对这种状况,镇党委、政府带领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赴阳高、天镇、内蒙等地外出参观,用直观的方法说服群众,使他们更新观念,放下包袱,最终消除了顾虑,干部群众达成一致意见,87户贫困户摁下了87个手印,签订了87份协议,项目顺利奠基开工。

精心谋划建新村

    扶贫工作在规划设计上还需要高点定位。小寨安置点地处平型关红色旅游景区,当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安置点进行整体详细规划,编制了村庄布局、房屋结构、红色景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规划,使安置点起点高、立意高,成为一处货真价实的美丽宜居宜业宜游村庄。
    当地在房屋结构上还实施了“双色”融合的理念。古色的砖混结构两层楼,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式窗户,不仅保留了山区传统的居民特色,更重要的是融汇了作为老区人民独有的红色理念,室内有客厅、卫生间、餐厅、厨房,装修具有现代化气息,在85套房屋中,有商铺40套,配套建设红色景观及群众剧院、农家客栈等。
    另外,安置点在功能配套上力求完备。按照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完善了供水、供电、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建有广场、污水管道、天然气、宽带、太阳能路灯、无墙博物馆、红色景观等,打造集红色旅游、非遗传承、农耕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产业带动拔“穷根”

    小寨安置点建成后,搬迁含水自然村村民将搬迁入住,为了让世代子孙永远知道他们是含水村的根祖,根据搬迁群众的意愿,将安置点命名为“含水人家”。
    搬迁不仅为老百姓高标准规划“房子”,更重要的是长远规划“日子”。当地通过做大养牛业带动脱贫。早在两年前,小寨村由致富带头人韩志牵头,成立了德盛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了生态养殖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搬迁群众”的运作方式,优先吸收“含水人家”的搬迁群众加入,通过资产收益或在合作社打工等方式获取收益,该产业项目带动“含水人家”87户每户年增收1000元。另外,当地还做强三产,发展旅游业保脱贫。一直以来,原在含水小山村居住群众的生活,在主要依靠传统种植收入的同时也小打小闹靠零散养殖支撑着全家的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日子一直较为拮据。搬迁新居后,瞄准平型关红色旅游景区客流量大,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市场需求,小寨扶贫安置点建成沿街商铺40余套,配套建设红色景观及群众剧院、农家客栈。村民既可参与景区服务,增加工资性收入,也可通过发展农家客栈增加财产性收入,预计两项收入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
    除此之外,小寨村还做实生态产业开发建设旧村庄促脱贫。将搬迁村含水原来的1000亩耕地流转给农业公司,发展有机种植业;依托太行山绿化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4000亩荒山进行绿化,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生态管护;紧紧抓住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对不适宜种植的800亩耕地实施退耕还林,为原土地承包人发放每亩90元的补贴。最终实现产业带动、旅游扶贫、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四个全覆盖”。

党建引领奔小康

    易地扶贫搬迁的最终目的是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了让搬迁群众能致富,当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采取“支部带农户、党员联农户”模式,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全镇13个村党支部以集体经济的形式在安置点新建16套商铺,结合实际办起了“红色留念”“玫瑰缘”“荞这一家子”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一条街。通过“5+4+1”利益分配模式(5份留给村集体,4份分给村内贫困户,1份让给搬迁群众),每个村党支部在带动本村贫困户的同时,再带动安置点1户贫困户;对无劳动能力或缺乏经营能力的搬迁群众,组建“党员帮扶团”采取“N+1”模式带动脱贫。(“N”是指经济基础强、经营能力强的若干党员,“1”是1户搬迁群众)党员根据各自情况,出钱出力,利用搬迁群众的搬迁房经营农家乐,实现等额分红,保底增收。

案例八

江西石城县:党和政府交钥匙 贫困群众进城“圆梦”    

    为切实帮助居住在“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区域的贫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江西省石城县因地制宜坚持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逐步引导移民贫困群众搬迁到县城工业园区、乡镇圩镇集中安置。特别是坚持后续产业前置化工作思路,集中全县力量打造铜锣湾搬迁安置点,通过“以产带迁、以产促搬”的理念帮助移民贫困群众圆“进城进园”梦。
“铜锣湾”搬迁安置点规划总用地面积130亩,总投资约2.5亿元,可安置移民户约606户2800余人。截至2017年9月底,该项目一期360套安置房主体已竣工,其中160套进入装修阶段,二期246套安置房也已全部开工,年底前可全面完成主体工程,确保有劳动能力、有进城意愿的600余户建档立卡移民贫困户能如期搬迁入住。
    其一,完善配套设施,满足移民户基本生活需求。当地统筹整合易地搬迁专项资金和交通道路项目资金,新建硬化小区出口直通206国道道路,并沿小区古樟河建设24米宽古樟大道,同步建设沿河景观,美化移民户居住生活环境。合理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在小区内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社区医院及综合商业广场,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教师、医护专业技术人员和商家入驻。同时统筹考虑各方因素,科学确定小区选址,切实帮助移民户解决就近就学、就医、娱乐问题。铜锣湾小区地理位置紧靠县职业技术学校,紧邻县人民医院,紧毗城市商业中心。
    其二,健全保障机制,保证移民户基本生活水平。按照“覆盖全面、救急解难、托底有力、持续发展”原则,石城县将保障政策向贫困户叠加,将真正困难的移民家庭纳入民政兜底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当地努力提高兜底保障水平,保证移民户最低生活水平,目前,石城县民政低保标准为305元/月/人。推行“3+1+X”家庭医生签约服务(“3”指县乡村三级医生,“1”指1名帮扶干部,“X”指若干户贫困户),定期对贫困家庭的就医情况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进行随访跟踪,强化日常保健与服务。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救急难”五道健康保障线,落实“一站式”同步结算机制与“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大幅降低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支出,确保贫困人口大病医疗自负费用比例控制在10%以内。完善教育教学资助体系,建立建档立卡移民贫困户在校子女台账,确保精准教育资助。充分利用“石城教育慈善专户平台”,对建档立卡移民贫困户中的单亲家庭儿童、残疾儿童、父母双亡儿童等特殊困境儿童实施兜底保学计划,减免一切教育教学费用,确保不出现因贫辍学、失学现象。紧抓全面教育信息化建设契机,在小区内的幼儿园和小学配备远程教育设备实现信息化教学,在家门口低成本接受优质教育。
    其三,强化产业帮扶,保障移民户基本生活支出。铜锣湾小区紧靠古樟工业园,园区内目前有近百家企业,用工总规模约达10000人。为此,石城县出台了《就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和《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劳动力培训工作方案》,通过加大对移民贫困对象的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免费职业介绍、贴息创业担保贷款等方式,提升移民贫困户就业创业技能,拓宽移民贫困户就业创业渠道,确保每户移民贫困户至少有1人以上通过就业创业增收。今年以来,该县已举办2期移民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班,培训239人次,32名移民贫困子女享受“雨露计划”补助,公益性岗位安置24人,300人通过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稳定增收,月工资约1800~2200元。此外,石城县还采取“企业+银行+贫困户”模式,以政府控股的赣江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依托,引导全县1万余户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每户向赣州银行贷款2.05万元,投入县级统筹的生态农业项目,每户贫困户每年获取固定收益1230元,其中移民贫困户545户。依托丰富的光照资源,做大光伏扶贫产业,与苏州协鑫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资4.5亿元建设60MW地面集中式光伏发电站,覆盖带动全县29个贫困村2525户贫困户受益;利用赣江源农发公司平台,投资3.96亿元建设88个共计56.54MW村级光伏电站,带动非贫困村9772户贫困户受益,共建企业按户均不低于3000元/年的标准,将受益资金划入村集体经济,统筹用于公益性岗位安置等。目前两个项目均已顺利并网发电,受益移民贫困户600余户。

案例九

安徽潜山县:扶贫驿站助力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安徽省潜山县水吼镇下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选址在水吼集镇区,2017年4月开工建设,8月底完成主体工程。该项目用地约6000平方米,总投资约1200万元,建设安置住房51套,建筑面积为4992.04平方米,安置点小区配套建设水泥道路、路灯、绿化、雨污水管网等设施,对接共享集镇区文化广场、中心学校、商贸超市、幼儿园、派出所、医院等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对象涉及镇内割肚、天堂等10个村,共搬迁51户199人,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为了既解决住房保障问题,又解决搬迁后续发展问题,该镇以建设扶贫驿站助力稳定脱贫,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逐步能致富”。
    一是把扶贫驿站建到“点”。水吼镇是贫困山区乡镇,劳务输出是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还有一部分贫困群众,或因自身身体素质较差,或因缺少一技之长,还有的家中病人需要照料、老人需要赡养、小孩需要陪读,无法转移就业。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该镇把帮扶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作为就业脱贫的主攻方向,在下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划建设的同时,统筹考虑扶贫驿站等就业载体建设,为搬迁点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提供保障,促进贫困群众安居、乐业同步。
    二是把就业服务送到“户”。扶贫驿站的入驻项目直接决定贫困劳动者就业稳定性和脱贫增收可持续性。该镇精心物色群众参与基础广泛、产品销售渠道成熟的项目入驻驿站。现该扶贫驿站入驻两家扶贫车间(铭晟服饰扶贫车间、甬安雨具扶贫车同),主要提供服装加工等岗位,工种相对简单易学、稍加培训就能上岗,非常适合留守贫困家庭妇女就近就业。目前,两家扶贫车间共解决就业47人,其中贫困群众19人,每人月均可实现1500~3000元工资收入,实现“一人就业、一户脱贫”。
    三是把政策支持定到“人”。水吼镇根据搬迁群众已搬迁入住的实际,搭建搬迁对象与扶贫车间对接平台,组织专门面对易地扶贫搬迁点贫困群众的专场宣传招聘会,帮助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共有2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贫困群众参加驿站组织的技能脱贫培训,给予交通、生活、住宿补助;驿站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按照每位贫困人员每月100元补助,对扶贫车间按每人800元给予补助;对创办扶贫车间的创业者,优先安排创业担保贷款和“1+1+N”模式扶贫小额信贷,县财政贴息在抓好扶贫驿站建设的同时,水吼镇还将通过开发部分公益性岗位、推荐有条件的搬迁对象外出务工等方式,解决搬迁对象的多元化就业需求,努力通过就业增加搬迁对象收入,让下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真正成为搬迁对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本版稿件由中国经济导报李杨 程晖 王占 海胡应翔 张莉莉 实习生原玉莹 刘传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