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农业:在山呼海应与地绿人和中转型升级

作者: 罗津 邵长伟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王心武
罗津 邵长伟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王心武

    夏至刚过,在海南省儋州市光村镇骄阳似火的田间地头,已很难看到农民忙碌的身影,收割完的雪茄种植地也在消毒灭菌中……然而,在雪茄基地的精细加工房内,却有很多从事雪茄烟叶分集、晾置和发酵的繁忙身影。尽管他(她)们的工作忙碌而繁杂,但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快乐的笑容。
    不可否认,这种“沧海成桑田”的悄然之变并非偶然,而是近年来儋州市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推动传统农业结构转型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的一种必然。据了解,儋州市作为海南省西部中心城市、北部湾重要支点城市,近年来在做好山、海、地、人这四篇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大文章上是铆足了劲、下足了功夫,多管齐下,持续推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更加多元地在山呼海应与地绿人和的同频共振改革中舞出精彩,使全市的农业经济转型发展驶入快车道。

依托资源 瞄准市场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儋州市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全市拥有水田30万亩,丘陵地、坡地等120万亩,再加上地处热带边缘,适宜种植各种热带水果、名贵花卉及南药等中药材,具备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优越条件。海南大学儋州校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都在其境内,具有雄厚的人才、技术和科研力量支撑。
    此外,儋州市境内水网密布,有全国十大水库之一的松涛水库,库容量达33.4亿立方米。同时,该市利用各级渠系连通南渡江与独流入海水系,结连境内大小近百个水库,形成了遍布儋州市全境的扇形大水网……
    面对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近年来,儋州市紧紧抓住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依托资源优势,就势而为,乘势而上,在指导农民选好种植品种的同时,瞄准市场、树立品牌,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有效释放市场活力,让全市传统农业在调整中逐步优化提升,在改革创新中转型升级。“每年我们积极引导,努力打好时间差、季节差,力求在海南各地农产品即将收获完毕后,儋州市的农产品开始登场,待全市农产品销完后,才轮到广东、广西等地的农产品上市,这是一条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生产营销之路,对于优化提升传统农业很实用。”儋州市农委副主任张令宏介绍说。
    不仅如此,儋州努力让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积极加强与境内科研院校的紧密合作,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控制好全市农产品上市的时间,以避免造成农产品上市“碰车”现象的发生。“根据自己独特的自然禀赋、区位优势,将科技与种植对接,把产品和市场对接。多年实践经验证明,黑皮冬瓜适合儋州发展种植,热带水果中的荔枝、龙眼、黄皮、莲雾、芒果、火龙果等适合在儋州不同地区种植,对此,全市进行了科学规划布局。今年,全市农产品没有出现大量的价低难卖现象,其中种植30000亩的黑皮冬瓜和8000亩的荔枝市场行情都比较稳定。”张令宏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儋州市通过着力打造国家与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持续释放内生动力,使“人和”与宜商环境并重,更加精细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高地。通过“互联网+”模式和冬交会、农博会、北部湾(海南儋州)旅游美食博览会等宣传方式来推介、推广持续繁荣的儋州农业改革成果与转型发展前景,使全市农业经济结构明显改善,效益明显增强。据统计,去年儋州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达176.9亿元、总增加值124.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281元,分别较2016年增长3.3%和9.7%。

山海互动 蓝绿结合
多措并举带领农民奔富裕

    不仅如此,儋州市在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上,充分利用自身傍山临海的自然优势,着力做好山、海、地三篇大文章。
    在做好“山”这篇大文章上,该市在保护156万亩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林下种养一体化经济——林下养鸡、林下养畜、林下种益智、林下种灵芝、林下种粽叶、林下种南药等。同时,还依托生态保护区林间天然氧吧等特点,深度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康养产业和丰富观鸟等活动,逐步打造新业态、培育新增长点。
    在做好“海”这篇文章上,儋州市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深海捕捞和近海养殖,通过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进海洋养殖业发展,通过渔家乐等形式发展海洋旅游业,通过挖掘海边火山岩海岸地貌,营造火山文化旅游区。
    位于儋州市白马井镇的儋州创华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品牌运营、水产品加工出口与专业服务于一体的企业,其300平米的红鱼晾晒场每日可同时晾晒2吨红鱼干,年可创产值8000多万元,是海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响应政府号召建造了一艘285吨铁船,就带动了10艘铁船前往南海远洋捕捞,同时还联结渔船32艘结成合作共同体,带动500户渔民出海捕捞作业。同时还组织成立了海产品加工协会,申报了《儋州红鱼》、《儋州沙虫》地理证明标志,以展现‘儋州红鱼’的独特魅力。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品牌建设力度,力争3年内让‘儋州红鱼’品牌更上一层楼。”公司负责人吴锦菊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做好“地”这篇文章上,儋州市大力推进农旅结合、渔旅结合,做大做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侧重全市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塑造,依托泛北部湾经济区位优势,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北部湾重要支点城市定位,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服务业、互联网产业、贸易业、旅游业、港口物流业等。
    “今年光粽子就买了500万个,附近100多个村民来我这儿包粽子都忙不过来,我们很多业务都给儋州其他的粽商了。”儋州小晓食品有限公司从小作坊到如今成为粽子销量全市第一的企业仅用了两年,该公司总经理郑晓晓笑着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我自己都感到自豪,在公司工作的员工,月收入最少能有6000元,有的甚至过万元。接下来,我打算将儋州的九大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进一步打通物流线卖到全国各地去,推动儋州农产品实现效益最大化。”
    “雪茄是纯手工制作,劳动密集型产业,制作一支雪茄至少要有两百多道工序。”海南建恒哈瓦那雪茄有限公司儋州分公司副总经理许炳文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每年的1~5月,附近村民的2000多亩地都种上了雪茄烟叶。到了6~12月,会有1000多名周边自然村村民来我们基地工作。据我们的初步统计,每户村民每年收入都能达到10万元以上。”站在海南雪茄基地发酵间外,许炳文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接下来,我们不仅是卖雪茄烟叶,还计划扩大雪茄烟叶的种植面积,使之成为儋州市农业转型升级的一大亮点。同时着手各种手续的申报工作,准备进军雪茄精深加工,出售成品雪茄,这样年收入将会成倍增长,产值可超过四五亿元,带动附近村民一起奔向小康。”
    此外,儋州市聚力打造的儋州大皇岭休闲农庄等“共享农庄”,已成为海南省级“共享农庄”试点,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申报了三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另外,还引进“云舍松涛·海南村”等项目,发挥海之源、新北岸等农业龙头企业的优势来带动全市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据了解,近年来,儋州市在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和着力打造九大农业品牌上是下足了功夫,有效提高了全市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全市农业由点到面转型升级发展。目前,儋州市打造的具有地理标志的儋州粽子、红鱼、黄皮、妹仔薯、香芋、蜜柚、沙虫、海鸭蛋、绿壳鸡蛋等九大农产品已基本成型,经济效益正在逐步凸显。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完成总产值达50.8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