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仍“稀缺” 新动能带来就业新出路

作者: 陈鹰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见习记者|陈鹰

    七月流火,又一年大学毕业季来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就举世瞩目,一代代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了诸多贡献。但随着时代的更迭,曾经的“天之骄子”发出了“毕业即失业”的无奈声音,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倍感焦虑。无处安放的青春将何去何从?是大学生数量过剩了吗?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大学生多了吗?
我国大学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仍低于发达国家

    根据2017年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3亿人,按照201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13.7亿总人口测算,占比仅14.3%。而另一组数据可能更令你意想不到:从大学教育的前一个阶段高中教育看,到2014年,中国也仅有2亿人读完高中,中国劳动力人口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只有24%,这一比例远低于收入水平相当的其它国家。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单纯算总人口的高等教育接受率可能有失客观,一般认为比较科学的计算方法是按照分层人口计算。数据显示,如果以5年为一个阶段,在25~29岁的人口中,我国大学教育程度人口占比约为21%。而发达国家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以25~34岁10年为一个阶段)均占比30%以上。如计算85岁以上人口,我国甚至只有2%左右的高等受教育率。由此可见,即使按年龄分层划分,我国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不过,与自身相比,我国大学生数量的提升则不可小觑。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潘华博士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1998年以来,通过历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深度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人口出生率持续低迷,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的占比持续提高。“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支撑。”潘华强调说,这也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未来仍需持续提升。
    一方面是与历史相比不断创新高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另一方面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显见的差距,多久能追平?潘华透露,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政府将颁布《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纲要(2018-2035年)》。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这份纲要将有一个新的提法,2035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将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届时,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有望旗鼓相当。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
难在择业而不是就业

    尽管大学生占总人口比率不及发达国家,理论上仍属于“稀缺资源”,但从现状来看,就业难也成为了大学毕业生的“老大难”。
    “在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外贸环境恶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将受到影响,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潘华指出。人才区域性分布和就业结构型矛盾仍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两大“顽疾”。
    由于具备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东部发达地区大学毕业生“扎堆”,即使未能有效就业也不愿去偏远地区;而在西部地区,却有大量工作岗位找不到大学毕业生。与此同时,除去互联网、金融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内工作岗位对如今的青年学生吸引力大减,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又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存在错位,人才结构失衡,导致供求矛盾加大。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当前转型期的中国迫切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而高校在这方面的专业设置则相对较少。根据麦可思研究院今年6月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统计,2017年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9%,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1%,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毕业生,正是对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为缓解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近年出台了建设100所应用型大学的规划,2017年国办出台了《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高高等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去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今年3月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着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政产学研用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之间实现无缝对接。”潘华表示。
    此外,蓝皮书的调查还显示,2017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仅为67%,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工资收入。
    酒店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王手握985重点大学本科毕业证、英语六级证书、导游证等,但到7月初还是没能在北京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究其原因,“工资太低了。”先后有几家酒店向小李伸出了橄榄枝,但4000元左右的工资水平令小王无法接受。他算了一笔账:“单位提供三餐,但我还需要租房、出行等日常支出,一个月下来肯定所剩无几,而我4年大学的费用就有十几万。工作可以有,但能够收回教育成本的工作没有。”小王无奈地说。
    小王的经历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颇具代表性,考虑到生存成本等因素,手握名校毕业证的大学生们在找工作时必定“左挑右捡”,没有合适的岗位宁愿“飘着”,这也是人们感觉“大学生过剩了”的一个主要原因。潘华分析说,教育成本问题,应该与收益比较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解释。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以及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人力资本的积累状况将是决定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各地上演“抢人大战”,教育仍然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工具,从长期来看,收益应该是远远高于成本的。
    
大学生上哪儿找工作?
需要更多大学生勇立时代潮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时指出,今年的高校毕业生达820万,创历史新高,还有近500万中专毕业生,加上近百万复转军人和去产能转岗职工,必须努力保障他们的就业,绝不允许有零就业家庭出现。
    从哪儿找那么多新就业岗位?培育新动能成为近年来政策的着力点之一。
    所谓新动能,是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属于新动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16年全部增加的就业中,新动能的贡献达到70%左右。全年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数达3.1亿人,新生市场主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知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发展明显快于传统产业,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16.4万件,同比增长41%;以网购、移动支付等为代表的新业态快速增长,网络消费增速达26.6%;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和相关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推动就业均产生了重要作用。
    作为经济转型最大的新动能“双创”,通过鼓励并引导大学生创业,催生了更多新的就业增长点,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较好途径。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举行时,李克强总理曾批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特别是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创业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多数人的选择,对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更是如此。校内网、饭否网、美团网这三大网站的联合创始人王兴正是标准的大学生创业者。风靡全国的桌游《三国杀》创始人黄恺、铁血网创始人蒋磊、康盛创想创始人戴志康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今年3月,坐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门的知春路上、总面积2万平方米的中关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基地投入试运行,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供给提供源头活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堪称双刃剑。一方面,人工智能为就业提供了新的方向,相关专业设置已进入了大学。根据教育部近日发布的信息,2018年共有250所高校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60所高校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许多高校纷纷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但另一方面,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消灭大量就业岗位的探讨,近年来亦络绎不绝。对此,潘华认为,作为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国,我国总体发展还不平衡,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欠发达,现在面临的重点是如何转型,同时,传统行业也有AI不宜进行的领域,在五到十年时间内,传统行业和就业岗位虽然受到冲击,但是不会出现根本上的变化。
    新的时代来临,是挑战更是机遇。广东工业大学一位大四学生认为,“现实和理想总有落差,就业时最需要的是放平心态。”在湖南长沙开“轰趴馆”年入800万的3名90后大学毕业生则笑言,“创业就像打怪兽,活着就要有血性”。对于就业创业,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此前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寄语年轻人:“无尽的路途在前面,就看有没有耐心、毅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