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亮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建民 白雪
大家都知道,车城湖北十堰,被誉为“中国商用车之都”,已是“世界前三、中国第一”的商用车生产基地。那么,十堰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上,是如何作为、如何突破的呢?针对这些问题,近日,“牢记殷殷嘱托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重大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聚焦了十堰市“转型发展引领世界潮流标杆”的举措和成效。
十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宣传部长周锋表示,近年来,湖北十堰紧紧围绕打造湖北区域性重要增长极和建设“乘商并举、油电并重”的现代汽车城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整车专用化”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商用车,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力促进了十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先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是东风车的摇篮。上世纪60年代末,十堰拉开了中国民族汽车发展的序幕。50年来,东风商用车由过去单一的普通载货汽车发展到重、中、轻、微、客专用车和新能源等商用车全系列产品。周锋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截止去年底,全市汽车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07.4亿元,汽车及零部件规模以上生产企业达到600余家,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元,从业人员20多万人,形成年产汽车百万辆的生产能力,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速位居湖北省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十堰新能源车快速发展,已是行业领先。周峰表示,十堰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利用汽车产业的先发优势,推动商用车生产与国际新能源技术嫁接,沃特玛、苏州安靠、天津力神等一批国内先进新能源先后与十堰合作合资,生产的新能源电池、驱动、车身等关键部件技术走在全国前列。据了解,截止2017年,全市新能源整车企业达5家,产量达2.3万辆,超全省一半产量。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
更加让人骄傲的是,十堰市商用车在我国首屈一指。周锋表示,在东风公司龙头带动下,十堰商用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阔步发展。先后与日产、沃尔沃等国际汽车巨头合作,不断融入国际管理经验和国际制造技术,现已形成年产85万辆商用车,居“世界前三,中国第一”,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评为“中国卡车之都”。2017年,中重卡销量近18万辆,居中国行业首位。
同时,专用车也在叫响全国。借助东风公司的品牌优势,依托完整的商用车产业链条和门类齐全的专业人才队伍,十堰大力发展专用车生产。据周锋介绍,“目前,全市具有专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达到32家,产能达到25万辆;专用车品种不仅由原来的自卸车扩展到智能环保渣土车,更有水泥搅拌车、公交客车等50多个种类,专用车品牌影响覆盖全国,一汽、徐工、陕汽等国内31家知名企业纷纷与十堰联姻合作,共同开发专用车市场。”
在新能源车、商用车和专用车取得积极成绩的同时,产业链也在日臻完善。周锋介绍说,一是整车制造快速发展。东风旗下拥有东风商用车、东风渝安等8家整车企业,生产5大类、23种整车;地方本土汽车企业有湖北三环、力神等7家整车企业,生产4大类、21类整车,其中国家名牌2个,湖北品牌5个。二是装备制造行业领先。十堰明确提出打造“中国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之都”的发展目标,拥有东风装备、先锋模具等装备制造企业108家,产业规模超100亿元,涉及汽车自动化生产、专用设备、机器人集成应用等汽车制造领域。三是零部件制造一应俱全。汽车零部件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实现“十堰制造,全国行销”目标。目前,零部件制造企业达200多家,十堰已成为全国5大(十堰、重庆、上海、北京、长春)汽车配件中心之一。四是汽车交易领先全国。中国(十堰)汽配城是国内建筑面积最大、交易额最高的汽车配件交易市场,去年交易额达到200亿元,2013年被评为中国汽车后市场十强品牌第一名。
推动“十堰制造”向“十堰智造”迈进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十堰瞄准国际一流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提升智能化水平,全面掌握汽车产业领先核心技术,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积极推动“十堰制造”高质量发展、迈向世界一流。
第一,推动“十堰制造”向“十堰智造”迈进。周锋介绍说,按照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要求,十堰汽车智能制造将突出三大重点:在工业机器人行业,积极鼓励骐通股份、十堰巨浪等工业机器人企业与东风商用车公司、湖北三环等企业深度合作,重点拓展焊接、打磨、装配等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在汽车零部件加工装备行业,加快发展汽车制造机器人、3D打印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推动系统集成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产业化应用。在智能生产线上,以东风模具、东风装备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汽车发动机及离合器、成形装备及成组工艺生产线等汽车零部件高效加工与成型智能化等。“到2020年,力争高端智能制造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周锋表示。
第二,推动“进山分散”向“集中集约”转型。十堰竭诚服务东风公司,汽车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十堰与东风公司签订了东风公司投资100亿元改造厂房、设备、生产线,十堰投资100亿元改善汽车生产环境的“共建百万量级汽车城”框架协议。十堰抢抓机遇,全面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搬迁,让“进山分散”的汽车企业“下山入园”。
对此,周锋认为,这样一方面可以腾退土地一万多亩,建成东城、西城、龙门三个汽车工业园区,为产业集中集约开辟空间。另一方面实施零成本搬迁,对于下山入园的汽车企业,政府承担全部搬迁费用,并提供汽车生产用地,推动企业集中集约发展。协议实施八年来,东风沃尔沃合资、东风8万辆生产线、东风商用车动力总成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十堰,一大批汽车企业集中入园,形成了东城、西城、龙门三大汽车工业园区;新建三条高速公路,建成武当山机场,交通物流条件大大改善,十堰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万人口、百万汽车”双百城市。
第三,推动商用车之都向现代汽车城升级。今年年初,十堰与东风公司签订人才、项目、投资“1+5”一揽子合作协议,计划到2021年,东风十堰基地新增产值400亿,新增整车产销量30万辆,把十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商用车和军车基地,以及东风主要的新能源、微车和汽车零部件装备基地。
在周锋看来,“这一战略协议将十堰汽车产业发展推向了更高更新的历史起点。”一是破冰生产乘用车,二是实现自己掌握核心技术,三是发力制造智能化,四是开启新能源汽车新时代。
展望新时代新征程 全力打造现代化汽车城
对于未来十堰市的发展目标,周锋表示,“十堰将以绿色化、智能化、轻量化发展为主线,推动汽车由单纯交通运输工具向智能化生产生活载体转变,实现汽车从安全、环保、节能向绿色、智能、共享全面升级,打造‘乘商并举、油电并重’的中国现代汽车城。”
同时,周锋也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到2020年,十堰市规模以上汽车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全市汽车产量突破70万辆,届时十堰汽车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产品结构更趋优化,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湖北区域性重要增长极和中国现代汽车城的地位更加稳固。”
为实现这些目标,周锋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完善创新体系。十堰将加强顶层设计与动态评估,建立健全部门协调联动、覆盖关联产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矩阵式的研发布局和跨产业协同平台。鼓励企业、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资源,组建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汽车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创新要素向产业链高端和优势企业聚集流动。
二是突破发展关键技术。十堰将推动动力系统、高效传动系统、汽车电子等节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处于中国领先水平。
三是加快发展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推动汽车企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十堰将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支持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发展汽车金融、二手车、维修保养、汽车租赁等后市场服务,促进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汽车旅游等相关服务业同步发展。
四是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十堰将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机遇,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促进合资合作品牌与中国品牌共同发展,共同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